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时间:2022-03-14 05:07:15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特征,分析预防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方法。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

4月-2014年4月所收入的临产孕妇90例,设为观察组,再随机抽取同时期的正常非妊娠妇女9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功能,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PLT(血小板)、(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D-dimer(D-二聚体)检验。结果:临产孕妇与正常非妊娠妇女比较,PLT和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T、APTT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临产孕妇; 凝血功能检测; PLT; FIB; D-dimer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9-0070-03

doi:10.14033/ki.cfmr.2015.09.034

凝血功能指标主要包括PLT(血小板)、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D-dimer(D-二聚体)[1]。检测凝血功能是医院诊断出血性疾病,如产后出血、外伤出血等病症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实验室指标之一,临产孕妇的安危与凝血功能指标是否正常息息相关。本文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所收入的临产孕妇90例,设为观察组,再随机抽取同时期的正常非妊娠妇女9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指标变化特征,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所收入的临产孕妇90例,设为观察组,年龄22~36岁,平均(27.25±1.73)岁,孕周38~40周。再随机抽取同时期的正常非妊娠妇女90例,设为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为(28.14±2.06)岁。两组研究对象均无血液系统疾病。

1.2 方法

受检对象保持空腹状态,先抽取其静脉血1.8 ml,按照9∶1的比例将其与浓度为109 m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剂相混合,待其充分抗凝之后加以离心处理,离心速度为3000 r/min,时间为15 min,随后取离心后的血浆(无黄疸、溶血及脂血)进行测定[3]。同时抽取2 ml注入EDTA-K2抗凝血常规管,颠倒混匀8次,静置半小时后再混匀做PLT计数。所有结果2 h内完成。检测标本与质控品同时测定,批间CV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观察组孕妇的APTT和PT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和D-dimer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诊断当中,凝血功能指标是诊断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指标,对于治疗产后出血、外伤出血等病症以及预防血栓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凝血功能指标当中,PT(凝血酶原时间)表示的是血浆中凝血因子水平,共分五个等级水平,依次为:Ⅰ、Ⅱ、Ⅳ、Ⅶ、Ⅹ,PT在外源性凝血系统当中属于比较常用的指标之一,敏感度较高[3-4]。TT(凝血酶时间)表示的是抗凝物以及纤溶亢的存在情况,在凝血检测的共同途径当中,纤维蛋白原会转变为纤维蛋白,在此过程当中容易出现抗凝物以及纤溶亢,该类抗凝物属于肝素类物质。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表示的是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水平,共分四个等级水平,依次为:Ⅷ、Ⅸ、Ⅺ、Ⅻ,在内源凝血系统当中是较为常见的指标,敏感度比较高。FIB(纤维蛋白原)则是一种可水解的糖蛋白,在凝血酶的水解作用之下可形成肽A以及肽B,FIB在参与止血的过程当中是以不溶性纤维蛋白的性质出现的。除此之外,FIB可帮助PLT(血小板)快速聚集,对PLT起到理想的激活作用,PLT被激活之后,大量的纤维蛋白原受体在其膜表层逐渐形成,纤维蛋白原受体对于PLT具有理想的连接作用,依靠这种连接作用可促使PLT快速聚集,组成血小板聚集体,增强凝血功能。D-dimer(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通过纤溶酶的作用后生成的降解产物,与继发性纤溶激活相关,是反映纤溶活性的重要指标。

临产孕妇于正常的妊娠过程当中,其机体的生理变化非常明显,一系列的机体生理变化对孕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凝血功能的变化是临产孕妇机体生理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临产孕妇的凝血系统出于生理性保护的自然条件反射往往会出现高凝状态,能有效控制临产孕妇在分娩时的出血量,防止引发大出血的问题,危及母婴的生命安全[5]。临产孕妇的纤溶系统以及凝血系统的变化约始于妊娠前90 d,孕妇纤溶系统以及凝血系统的变化集中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上升,PLT以及凝血因子均逐渐增多,可溶性纤维蛋白含量上升,此时临产孕妇全身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这种高凝状态往往会伴随孕周的增加而不断加剧,是控制临产孕妇在分娩时的出血量,防止引发产后大出血的保护性质的自然生理变化,血液高凝状态防止产后大出血的主要医学原理是促使胎盘剥离面快速形成血栓。临产孕妇凝血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纤溶活动,纤溶活动的主要作用是将孕妇静脉窦内以及子宫螺旋动脉的血栓予以清除处理,促使孕妇的子宫内膜自行修复,一般而言,这种纤溶活动持续的时间可达4~5 d,随后逐步恢复正常水平[6-7]。

FIB是形成血栓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总体含量与凝血酶活息相关,临产孕妇在正常妊娠的晚期,其纤溶活性会出现代偿性增高的趋势,后期会逐渐下降[8]。在本次研究当中,90例临产孕妇当中,大部分的FIB值皆有明显的上升,表明妊娠晚期的临产孕妇的高凝状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纤维蛋白原降解逐渐增多,纤溶性代偿性也持续增强。鉴于此,如果经凝血功能检测,发现临产孕妇的FIB值持续升高,应当指导其下床走动,加快血液循环,使血液流通保持顺畅,从而防止引发静脉血栓,危及母婴双方的生命安全。由表1可知,观察组对象的APTT和PT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和D-dimer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临产孕妇的正常生理变化是基于生理性保护之上产生的,高凝状态是其中最为常见的生理性保护表现之一,能够增强临产孕妇的凝血功能,防止引发产后大出血的问题,危及孕妇与胎儿的生命安全。经表1可知,观察组的PLT为(203±76)×109/L,而对照组则为(205±72)×109/L,两者大致持平,与关伟等[2]报道基本一致,这是因为临产孕妇处于高凝状态,血液稀释,血容量上升。合理范围内的高凝状态对于临产孕妇具有理想的保护作用,但是一旦超出合理的范围,会对临产孕妇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对临产孕妇进行凝血功能检测,以便医护人员明确临产孕妇的凝血纤溶状态,防止产后大出血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崇慧峰,唐吉斌,曹春鸾,等.凝血功能检测在临产孕妇中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9(21):1296.

[2]关伟,迟丽娜,吕贺忠,等.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8):933.

[3]王莉,李耀军.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4):1581.

[4]童兴梅.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115-1116.

[5]田亚玲.528例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15):6-7.

[6]赵青平,周晓英.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3):75.

[7]孙云霞,侯卫科,张辉,等.临产孕妇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066-6067.

[8]王淑萍.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3(21):79.

上一篇:信息化时代语言服务实践探讨 下一篇:关于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