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语言服务实践探讨

时间:2022-05-07 08:58:14

信息化时代语言服务实践探讨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翻译实践发生了许多变化,翻译研究面临新的挑战。实践表明:应用翻译研究与语言工作息息相关,离开语言翻译实践,应用翻译研究是无本之木。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 翻译项目 翻译实践 语言服务流程 产业标准

一.翻译项目复杂化和协作化

信息化使知识和信息激增,知识环境发生改变,企业不得不采用新的商业模式,提高效率,适应日益增加翻译需求。翻译类型越来越复杂多样,出现了日益国际化的大型项目诸如贸易、工程、会展等,涉及多个民族、多个部门、多个语种、多个类型,项目操作错综复杂。个体作战无法进行,必须借助团队协作平台,共享语言资源,提高项目效率。只有借助现代化项目管理系统(TMS、XTM 等)管理传统的翻译项目,资源才能实现最优配置,项目才能顺利完成。

二.翻译对象和主题的改变

在翻译题材和业务方式改变的影响下,翻译对象也随之发生变化-趋于多元化。比如本地化翻译,包括文档本地化翻译、软件本地化翻译、网站本地化翻译、多媒体本地化翻译等。这促使市场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比如快速增长的网站和多媒体服务要求翻译的内容包括声音文件、图形文件、程序文件、数据库文件等。近年来,Android和IOS受到全球吹捧,本地化翻译语言服务领域的热点转向手机游戏和移动应用等。翻译题材也在改变,科技经贸题材的翻译成为主流,文学翻译的比例逐渐降低。此背景下,必将对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三.语言信息技术的出现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出现,传统的手工模式和落后的生产工具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即将被信息技术所取代。在源文档创作、翻译前处理、翻译过程、项目后处理过程中,需要多种复杂的工具和技术参与。对传统翻译理论而言,这些都是全新的概念,需要很长时间去接受、转变观念。因此,翻译技术的改变有利于新一代研究者的出现。

四.语言服务流程改变

翻译流程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普遍关注,起初是源语理解,接着是译语生成的两元模式,现在发展到多元模式。在不同时代的影响下,这些步骤或流程探讨角度主要是语言学或文本。并且近年来国内的学者陶醉于国外各种流派的经典理论的研究,却忽视了现代化语言服务流程。传统的翻译研究只关注单一文本和流程研究,对当今丰富多彩的翻译类型和流程视而不见。经过了数十年发展的现代化翻译流程与以往大不相同。传统的“译―审”或“译―审―校”流程无法适应现代项目的需要,当今翻译项目的流程管理已经定制化和现代化。源文本创作、存储、翻译、编辑、校对等整个过程得到整合,统一于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中。这使得翻译项目的实施趋于团队化,翻译只是其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单就翻译流程而言,包括不同阶段,即启动、计划、执行和收尾。不同的阶段又牵扯多个部门和团队。整合内容管理系统、翻译管理系统、以及企业内部其它资源,以优化企业内外的资源管理。

五.产业标准日益严格和完善

中西方对翻译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即翻译标准所持的观点一直存在分歧。如Tytler强调“翻译三原则”,而严复提出“信达雅”等。这些翻译标准主要从文学翻译角度讨论,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认识不同,所以主观性较强。而且,翻译标准会随着时代的更替与翻译特定对象的改变而改变,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应该进行适时的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服务产业不断提高,翻译作为一种服务产品已经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翻译服务标准不仅包括语言和文本方面,还应考虑到语言服务产品的各个要素、生产规格、生产过程以及结果等。比如欧洲的翻译服务标准“EN 15038:2006”,美国制订的“ASTM F2575-06翻译质量保证标准指南”。中国自2003年以来陆续制订了《翻译服务规范第1部分:笔译》《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翻译服务规范第2部分:口译》等。2011年,中国译协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又制订了《本地化业务基本术语,这是中国翻译协会为促进行业规范做出的新举措。这些标准的制订和推广,有益于拓展传统认识,应该成为现代应用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

全球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已经冲击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语言服务实现了产业化,极大地丰富了翻译实践,翻译研究的纬度趋向多元化。翻译研究者需要从全局出发,挖掘新时代、新背景下的翻译框架体系,加深对现代翻译活动的认识与理解,探求其本质,完善学科建设,为语言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尽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刍议波普艺术与美术设计 下一篇: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