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设问题情境 提升教学效果

时间:2022-03-13 09:14:47

精设问题情境 提升教学效果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将走向开放,精彩往往源自课堂的意义生成,精心的情景预设是课堂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这需要教师积极的构建,并加以判断和设计,形成有效的课堂教育资源,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本文结合教学实例,着重论述,同时指出精设问题情境,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关健词:问题情境 提高教学 有效性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一个好的而且是有效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发展,课堂也会生机勃勃,教学变得有声有色。不管教师采用何种方法创设出何种问题情境,都要注意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备目的性、新异性和适度的障碍性。其中适度的障碍性是指问题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其难易程度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活跃状态。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应该重视情境中问题障碍的设计,使得问题情境真正达到有效性。

一.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设计问题障碍。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的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如在教学“几倍求和(差)应用题”时,我创设了《武汉晚报》小记者应聘的情境。流程是:①出示四位应聘者的口试成绩和笔试成绩,问学生你们觉得作为总经理应该怎样录取比较合理?求出总分。②引导观察口试成绩和笔试成绩的关系,引出几倍求和的例题,进行自主探究。③形成对比,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④再以经理要求记者采访的情况进行对比练习,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⑤运用知识解决记者采访的综合实际问题,形成能力。这样的情境学生已亲身经历过,熟悉的事例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激活创新思维。通过一番讨论砌磋,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

因此,我们可以将合适的生活事例适时地引进课堂,为生活与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问题障碍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探究价值。

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情境缺乏了现实意义,就失去了探索的价值,就不再是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了。例如有这么一个案例:《梯形的面积》的导入环节:

(多媒体演示一辆汽车在碰撞中前面的挡风玻璃碎了)

师:同学们,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生:汽车前面的玻璃碎了。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生1:换一辆汽车……

生2:去换一块玻璃。

师:是啊,换玻璃需要考虑些什么?

生:算出这块玻璃的面积。

这个案例的设计是通过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引入要学习的知识。从配汽车玻璃这一事例去分析,基于汽车玻璃的特殊性(材料、形状等)生活中的汽车玻璃是现成的,只需根据其型号进行换置就行了。那么从这一生活实例引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索是不合情的。不能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所以,在设计数学问题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如何贴近生活,更要考虑问题障碍有没有现实意义和探究价值。

三.问题障碍要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达到有效的层次教学。

新课标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育教学当中,学生之间不可避免有一定的差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不同的发展,那么设计问题障碍时就考虑层次性,关注每个学生的持续发展。

教材中有四类应用题:①已知大数和小数,求大数比小数多多少。如苹果32只,梨15只,苹果比梨多多少只?②已知小数和大数,求小数比大数少多少。苹果15只,梨32只,苹果比梨少多少只?③已知大数和小数比大数少的只数,求小数。如黑兔27只,白兔比黑兔少9只,白兔有多少只?④已知小数和大数比小数多的只数,求大数。如白兔18只,黑兔比白兔多9只,黑兔有多少只?教材中以苹果或白兔为情境,不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每一类应用题就是一课时,缺乏适度的障碍性,也没有层次性的发展。因此完全可以大胆的整合。先进行每分中口算比赛,教师板书数据:个人前两名(甲25道;乙27道);小组前两名(第一组82道;第二组75道)。教师再亲切地鼓励学生去发现:你能知道什么数学问题吗?这样的情境障碍就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四.抓住学生的好胜、好发现的心理,设计问题障碍。

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而在儿童的心灵世界别强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兴奋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以致学得更有效。若抓住了学生好胜、好发现而且不甘示弱的心理,设计一些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知识情境,课堂上又有多少学生不想展示自己呢?我在教学《运用比例尺》的练习课时,先出示一张学生熟悉的“政区交通图”(刚好这张地图没标有比例尺),提问:你最想知道什么?想从地图上了解这些事,你得先知道这张地图的什么?学生找比例尺没有怎么办?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自信地阐述自己的方法并动手操作(量图上距离)……学生在很想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事时,遇到了没有比例尺的障碍,他们自然就会主动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本领去踢开这个障碍,以获取心灵对知识渴望的需要。

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巧设问题障碍。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说为问题情境的处理提供了操作依据。所谓“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一个区域,教学内容的难度只有落在这个区域里,才能获得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得到的启示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响,学生一开始可能也用这种方法,发现很难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如何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不难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一发现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一个数学问题应该是困难的,但却不应是完全不可能解决而使我们白费力气。在通向那隐藏真理的曲折道路上,它应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最终并以成功的喜悦作为我们的报偿。”所以,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障碍,应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苦难才能获得成功。

总之,一个新异的问题情境很容易吸引学生,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拨动全班同学的思维之弦,奏出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但情境的设计对整个教学是否有意义,则更需要以问题情境的障碍来完成。设计的问题障碍不仅要具有生活性、现实意义和挑战性,而且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最近发展区设计有层次的问题障碍,关注每个学生的持续发展,使得整个问题情境具有价值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斌,创设问题情境的若干问题,数学通报,2004

[2]覃小平,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五策略,小学数学教育,2008

[3]王淑花,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4]章建跃,关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几个问题,数学通报,1994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盘龙城第一小学)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学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基于兴趣的良好书写习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