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翻译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

时间:2022-03-13 05:15:04

语法翻译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

【摘 要】“翻译”是沟通“读、听输入”和“写、说输出”的桥梁,可增强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语法翻译法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所学内容,解决“可理解输入”问题,帮助学生实现英语语言的音、形、义之间的自由转换,提高学生转译速度,帮助其提高英语听说技能,从语言应用能力角度增强其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 英语听说 英语教学 可理解输入

一、引言

“语法翻译”教学法在面向中国人的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时间,如果从传教士1818年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算起,距今已经有近两百年了。虽然这期间也出现了很多其他流派的教学法,也出现了很多质疑语法翻译法的声音,其中最大的质疑就是认为语法翻译法有碍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但语法翻译法仍然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广泛使用着。本文在回顾前人对语法翻译法的褒贬的基础上,试图从中国学习英语的学生说、写英语的思维过程阐述语法翻译法对于学生的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养成所起的作用。

二、对语法翻译法的褒贬评价

语法翻译法,也称为“翻译教学法”,国内的语法翻译法起源于晚清学校的英语教学。前人论述语法翻译法的文章很多,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语法翻译法的优点在于强调对语法规则的掌握,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在英语阅读、英语翻译和英语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而其缺点则是由于其在教学中注重的是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忽视英语口语和听力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手段;过分重视死记硬背语法规则,不注重语义,最根本的弊病是‘不能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笔者认为语法翻译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对培养高校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从中国学生说、写英语的思维过程视角看语法翻译法

近几十年来,中国英语教学一直存在使用汉语进行思维的观点 ,同时很多人认为语法翻译法不适用于现在的英语教学,要建立起一套从听说入手的英语教学方法取而代之。但学者蒋楠指出,欲真正用外语思维,首先必须建立起外语概念系统;而外语概念系统的建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外语环境中生活一年两载或许可以帮助形成一些外语概念,但要形成一套^完备的外语概念系统恐怕八年、十年都难以做到”。在中文语境下学习英语时,英语使用(尤其是英语听说)一般仅局限于英语课堂,甚至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都是屡见不鲜,想要形成外语概念系统使用外语思维进行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平时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书面或口头交流的基本流程如下:视听(收到英语信息)理解(大脑把收到英语信息译成汉语)回应(大脑根据汉语译出汉语回答,再把汉语回答译成英语,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

四、语法翻译法帮助提高地方高校学生听说能力的分析

(一)语法翻译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提高听力

首先是可以帮助听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解决“听懂”的问题。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对于同等难度的英语语篇,学生要听得懂,前提是看得懂,并且阅读理解的速度必须达到(甚至超过)正常的英语口语语速,才可以保证学生完全听懂所听内容。

其次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提高英语辨音能力。在解决所听内容的意义后,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更好地集中于诸如单词重音、连读、尾音以及听力语音流中的停顿等问题上,辨音能力会得到较快的提升,从而解决学生在听英语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上述问题的实际感知经验所反映的所谓听不清楚的问题。

最后,语法翻译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听力内容进行断句的能力。听力语音流中的停顿相当于汉语书面文字中的断句,两者都是基于句子内部语法关系的意群划分的具体体现。学生利用语音流中的停顿进行断句的能力对于学生听懂听力录音、实际会话非常重要。而语法翻译法在培养学生的断句能力方面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意义寓于语法结构之中,要掌握语义系统,就必须把握语法结构”。学生在实际动手翻译过程中需要准确地理解和翻译英语,就必须弄懂原文的语法结构,对其进行准确的断句,逐步养成快速断句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听力理解中来,对所听到的内容的断句有所预测,避免首尾难以兼顾,更好地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从而跟上说话者的语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中的理解能力。

(二)语法翻译法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英语口语教学中,一直存在 “准确性”“流利性”和学生积极词汇量不足的问题,语法翻译法作为一种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首先,决定“准确性”中最基本因素是语法结构和词汇短语的习惯搭配等。口头交流虽然这些要求不如书面交流那么高,但一个人口中说出的英语如果语法错误百出、词语搭配混乱、语不成句,无论多么流利,都是很难达到传情达意的沟通效果的。所以,有效的流利性的前提是语法结构和词汇短语的习惯搭配的使用要基本正确。通过语法翻译法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结构和词汇短语的习惯搭配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其次,外语(英语)口语的“流利性”应该以书面语的“流利性”为前提。但地方高校生“能写简短英语段落,较清楚地进行交流且错误较少者占学生总数的18%”“能应对日常英语翻译且错误较少者占学生总数的22%”。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在缺乏适当而充足的口语练习环境的情况下,通过语法翻译法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并适当发展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比主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收效会更快,因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最终会反过来帮助提升其听说能力。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平时考试规定的30分钟内,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后,无法写出语句基本通顺、言之成理的100个左右单词的英语作文,那么他就更没有办法以基本正常的语速流利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因为一般正常的英语口语语速都在一分钟120~160个单词那样。事实上,“学生口语能力差和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是一致的”。如果学生英语书面表达流利,英汉转译速度快,又有适当的听力水平,一旦有机会使用英语口语,他们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也会很快得到提升。

最后,语法翻译法可以扩大学生的积极词汇量,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积极词汇,又称为产出性词汇(productive vocabulary),是指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发音,同时能够在口语和写作中创造性使用的词汇。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水平。积极词汇数量的多寡直接决定学生的翻译、写作、口语等产出性能力的高低。消极词汇,又称为接受性词汇(receptive vocabulary),是指学生在语境中看到或听到时能够识别和理解,但却不能自己主动地正确或灵活使用的词汇。通过普通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将近3000个英语词汇,足以应对日常表达了。但实际上参加四、六级口语考试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连贯发言能力不行,无法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说来说去就是那么几句话,或没说几句就说不下去,或错误百出,无法听懂”。 这表面上可以归咎为学生平时英语口语练习过少所致,但在国内本来就普遍缺乏进行大量英语口语练习的条件,所以单纯地期盼通过进行大量英语口语练习来提高学生口语水平是行不通的,相反,根据前文所述,中国的学习英语的学生在使用英语口头交流时普遍存在于大脑中进行英汉转译这一事实。只要学生平时重视英语写作和翻译练习,就可以有效扩大自己的积极词汇量,提高包括口头表达在内的表达能力。

五、结语

中国英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需要“有意识地借用已获得的自身母语和文化知识来学好英语”。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英语听说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英语教学必需对此做出回应。但是,也要看到长期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不利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地方高校英语教学要把语法翻译法落到实处,让学生动手翻译所学的课文内容,而不是仅由教师讲解时把译文念一遍了事,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让可理解输入得到保证,打通英语学习中“输入”与“输出”的关键之处,才会提高学生的听说技能,教师应从增强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角度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上一篇: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与维修方法探析 下一篇: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