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社会保障体制的适度性研究

时间:2022-03-13 03:26:31

甘肃省社会保障体制的适度性研究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经济活力,维持社会公平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保障体制的适度性与社会保障水平有着直接关系。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社会保障体制适度性的分析,认为当前甘肃社会保障体制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激发积极性,提高素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并从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积极争取中央政府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 社会保障体制 适度性

社会保障水平与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着犹如源与流一般密切的关系。如果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被打破,社会保障制度就没有了来源;反之,社会保障体制也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运用测算模型对甘肃省社会保障体制的适度性进行科学测量与分析。

一、甘肃省社会保障体制的适度性分析

理论上,一省或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适度水映为一个区间,区间的上下限由社会保障水平高低构成。我国学者根据实际提出了社会保障水平相关测算模型,即:S=0.75(Oa+Z+J+M),其中,S为社会保障水平;0.75为系数,代表劳动生产要素;Oa为老年人口比重;Z、J、M分别是工资收入中失业保险支出、工伤以及生育保障、福利优抚支出的比重。根据国际通用经验和我国实际,通常来说,Z、J、M均有一个上下限值,Z在1%~1.5%,J在0.016%~1.5%,M在1%~1.5%之间,因此,社会保障体制水平与老年人口的比重相关。

根据国际标准,老年人口年龄起点为65岁,如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4%,人口类型较年轻;如比重在4%~7%之间,为成年型人口类型;如比重高于7%,为老龄化人口类型。由表1内的数据可知, 2008年至2014年,甘肃省的老年人口比重均高于7%,且呈增长趋势,根据预测,到2016年底,甘肃省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0.12%,人口年龄结构进入高老年、低儿童型的高人口抚养阶段,人口老龄化趋势导致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下限不断升高,为保持社保制度适度水平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但受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社会保障水平影响,甘肃省社会保障的实际水平增长速度快于适度下限增长速度,甘肃省社保水平与适度下限之间的距离将不断缩小,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将不断趋近适度水平:将甘肃省近7年的老年人口比重代入相关测算模型中(见表1)可知,甘肃省社会保障适度区间一般保持在8%~11%之间,但社会保障实际水平均在适度区间外。2008年到2014年间实际社保水平与下限差距小于3%,且差距逐年缩短,甘肃省社保水平逐步趋于适度。

二、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趋于适度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

理论上,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近年来,随国家整体经济水平提高,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也呈现上升趋势。从1995年开始,甘肃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一直保持在8%之上,与此同时,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速远远高于经济发展的增速,达到了25.62%。

甘肃省经济增速与社会保障水平增速虽然不完全同步,但从社会保障水平的相关因素来看,这种不协调也是正常的,属于基本协调的范围。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会对社会保障水平造成影响,如自我保障能力(A)、政府的财政保障能力(Gn)、社会保障项目(D)以及受到保障的人口(P),这些因素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即S=[P×D×(1-A)-Gn]/GDP。

甘肃省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与其间变量变化是不一致的,因此社会保障水平中的S以及GDP之间就会存在不一致的变化趋势,或者是不同发展方向。近些年来,甘肃省经济发展形势是比较好的,但是其经济发展的质量以及实际效益却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自我保障以及政府的财政保障的能力都很弱,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肃省的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向适度过渡,但是还没有达到适度的水平。

(二)中央对中西部财政转移的结果

政府宏观调控在我国经济发展与增长中有着重要地位,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常用手段就是财政政策。我国于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并开始试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宏观调控解决地区收支均衡问题。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对甘肃省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不断稳步上升,2003年达到76.11亿元,2007年达到120.41亿元,到2013年增至928.5亿元,较2012年增加35.8%。

自1995年来,甘肃省人均财政支出基本高于人均财政收入,这就说明我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甘肃省发展。2015年甘肃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04元,相比去年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5736元,增长12.3%。我国政府的努力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改革成果。中央不断加大对中西部财政转移力度,促进了甘肃省社保水平的提高。

(三)中央加大对城市低保投入的结果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象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这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重视,并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这一问题。1998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障补助的财政支出,1999年这一财政支出成了专项项目,自2000年至2007年,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从1517.9亿增长至5447.16亿,2008年达到了6804.3亿元,2011年达到了10588.5亿元,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每年绝对数量有增长。从甘肃省每年不断增长的低保补助款中就可以看出中央对地方社会的保障程度逐渐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社会保障水平对于区域发展来说有利又有弊,它可以给需要保障的人群提供社会保障,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水平又与财政负担直接挂钩,如果社会保障水平一直向上发展,超过适度上限,就会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负担,这不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反之,若低于适度下限,社会保障水平过低,人们生活缺少了必要的保障,会导致人心不安,社会混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并导致经济的不健康发展。目前,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不断趋于适度区间下限,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甘肃省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促进其社会保障水平逐渐跨入适度水平区间,促进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1.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社会保障能力与参加社会保险人数有着直接关系,人数越多,那么能力越强。2014年末,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98.85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28.0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62.3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75.1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43.7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数为1925.92万人。总的来看,数据普遍较上年增加,但与全省人口总数、就业人数、城镇居民数和农村人口数等基数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促进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积。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在深化农村改革进程中,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可以促进甘肃省的社会保障水平向适度水平靠拢。现阶段,甘肃省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将直接对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向适度水平过渡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甘肃省目前的发展来说,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困难较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甘肃省农村的土地以及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二是越来越严重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三是当前农村社保制度不健全,难以保障基本生活。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中央政府的支持,甘肃省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向适度发展,社保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社保水平的提高仅仅依靠甘肃省自身的力量还是不够的,甘肃省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力量相对薄弱,贫困人口较多,因此,甘肃省的社会保障水平向适度水平跨越需要中央财政的支持,应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契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庆霖,郭嘉仪.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度及其适度性评价[J].地方财政研究,2013(3):13-17.

[2] 赵波.山西省农村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

[3] 赵新亚,张敬一.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2):110-113.

上一篇:浅谈新仪器“RCL电学实验箱”在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