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16 02:39:26

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机制研究

师 刚 肖琬蓉 张 龙 曾硕勋 (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围绕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与发展,借鉴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成功经验,探索欠发达地区科技文献共享模式,通过对现行体制下科技文献资源共建障碍的分析与共享模式的研究,提出“资源各自持有、各自建设、同一界面、共同服务”的甘肃模式,构建甘肃科技文献共享机制。

关键词:甘肃 科技文献资源 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59.27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2-0096-06

Research on the Gansu Sharing Mechanism for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Shi GangXiao WanrongZhang Long Zeng Shuoxun (Gansu Institute of Sci. & Tech. Information, Lanzhou,Gansu, 730000)

Abstract: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haring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building technical literature resources sharing at home and abroad are learned in order to find a model for the underdeveloped are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barrier to the building of the sharing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under the present system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sharing pattern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Gansu model that "different owners of resources construct their own system and use the same interface to serve all the readers".

Key words: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

CLC number: G259.2742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2-0096-06

1 引言

科技文献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对其实现有效集成与共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条件。我国的文献共享活动始于20世纪中期,社会各界尤其是图书情报界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研究,对其必要性已达成共识。但是多年来由于共享机制方面的障碍,影响着科技文献的建设步伐,阻碍了科技文献共享进程。鉴于此,深入研究科技文献共享机制,有利于揭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进展缓慢的根源,提出更为有效的解决途径。这对于推进科技文献共建共享活动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文献共享活动兴起于上世纪初,研究历时长。美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开展文献共享较早,且一直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其资源种类、资源数量和服务范围上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日本在文献共享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走的是高度组织化、制度化和有序推进的发展道路;英国与德国的文献共享也都做得非常成功。以美日英德等西方国家为首的文献共享活动强调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注重建立和完善共享制度,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就先后建立起了文献共建共享体系和标准服务模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1 ]

国内在文献共享方面的研究虽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影响,成效并不显著,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远不及国外。我国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文献共建共享活动:第一次是1957年为配合党中央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而进行的文献资源共享活动;第二次是从1987年开始,以开展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为标志;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立项并开始建设为标志。[2 ]第一、二次大规模的文献共建共享活动均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而夭折,第三次大规模的文献共建共享活动目前还继续在全国蓬勃开展。综观其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影响我国文献共建共享最大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网络环境的形成。而这两大因素恰好都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即1993年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因特网。为应对形势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启动了全国性文献共建共享工程,如CALIS、NSTL等,各省市也应科技创新需要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陆续建立了行业、省市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工程,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资源总量、技术水平, 还是服务范围与服务效率,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仍难以满足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需求。

3 共建障碍分析

3.1 管理障碍

科技文献共建共享是一项整体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各系统、各地区信息机构关系复杂,宏观指导、规划、激励、调控是必不可少的。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国家在启动、发展、管理、协调科技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职能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科技文献的共建共享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作战,需要国家与政府参与管理、规划与协调,保证这一产业链条的有效转动。这对至今仍未突破“分割”体制的我国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和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3.2 资金障碍

在科技文献共建共享过程中,资金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费投入与实际需求矛盾突出。科技文献价格的上涨与有限的投入,难以满足社会对科技文献的需求,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以下简称“文献平台”)2005年启动建设,五年中共投入建设运行经费762万元,改善了网络基础,解决了关键技术,引进、自建、整合数据库180余个,但受投入经费和知识产权限制,许多利用价值较高的国外数据库,因价格昂贵只能搁置,外文科技文献保障率仅有30%,难以满足甘肃科技与经济发展对国外科技文献的需求;二是经费支持缺乏统筹规划。由于我国现行体制因素,资金的管理缺乏统一的归口部门,导致经费地使用很难统筹规划,协调采购难以实现;三是国家缺少明确的文献资源建设投入和资助政策。我国由于国家没有具体化、有力度的支持和保护政策,政府对公益性信息部门的连续、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投入重视不够,影响了文献资源有序、有效地开发与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投资。

3.3 共享意识障碍

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思维定势,缺乏联合共建的思想,不少图书情报机构关起门来搞建设:藏书上追求大而全,自动化建设盲目上台阶,缺乏长远发展观念,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只看重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这种各自为政、保守与本位主义的做法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使得社会总体文献保障低下,重复建设严重,文献资源建设缺乏标准与规范,给信息资源的共享带来障碍,也挫伤了文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共建共享网络的形成。

3.4 数字化障碍

网络时代,科技文献的数字化是有效共知、共享的前提,然而我国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却不宜乐观,一是馆藏书目数字化程度有限。据调查,在我国开展了馆际互借的91家大中型图书馆中,通过联机公共目录可获取异馆书目信息只有55%,而甘肃省的书目信息数字化程度则更低,兰州市中外文期刊联合目录收录的馆藏单位也仅七家,联合目录的编制范围小,及时性差,难以为大规模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快捷便利的检索手段;二是数据库生产能力低。数据库生产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包括数据库总数、精品数量、学科覆盖率、收全率、可检索性、可获取性、时效性、规范性等。从上述指标来看,国内同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一是数据库的建设过于缓慢,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二是数据库规模小、范围窄、标准化程度低;三是覆盖年限短,更新速度慢,标引深度浅;四是高质量品牌数据库少。因此,开展馆藏资源的联机编目,加快高质量的数据库建设,成为图书情报机构的工作重点。

3.5 标准化障碍

标准化是网络化与资源共享的前提与基础。资源共享要求有一个开放的系统,而系统的开放性则要求具有可兼容性和可移植性,没有标准化,资源共享就失去了保障。我国图书情报机构自动化系统软件很多是在没有联网通讯条件,没有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和联合攻关的环境下研制的,各种集成管理系统兼容性差,转换困难。[3 ]同时,各图书情报机构文献的加工、整理、检索及传递往往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没有统一的规范,也没有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致使各类文献数据虽已达到一定规模,却不能有效整合,网络共享受到限制。

3.6 知识产权障碍

科技文献共建共享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社会共享,知识产权问题的存在又制约和限制着文献资源的共享程度。其主要表现在:①已有馆藏资源的网络共享受到限制。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馆藏文献资源通过网络与读者距离不断缩短,这对著作权法构成很大的冲击,如何处理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二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已成为摆在法学界和图情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②引进资源的共享范围受到限制。图书情报机构在订置各类数据库资源时,数据库厂商对资源的使用和服务范围一般都有一定的限制,其订置费用也因使用权限的不同差别较大,尤其是高质量国外数据库资源,单凭某一图书情报机构很难有能力买断一个大区域(如省、市区域)的无限使用权,由于没有足够专项经费的支持,因此限制了此类资源的共享范围。

3.7 人才障碍

网络环境下的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与之相适应,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造成图书情报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偏低,使得既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又擅长计算机网络、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匮乏。[4 ]而业务水平和技能的低下又直接影响着科技文献加工与服务水平的提高。从我国编目人员现有知识结构看,绝大多数人员欠缺主题标引知识,已开展的联机编目中,多数图书馆的原始数据没有主题标引,或即使有,其专指性及一致性也很低。OCLC的数千万条书目数据记录都是具有图书馆或情报学硕士学位的网上编目人员严格按照MARC格式编辑的,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图书情报机构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

4 共享模式研究

4.1 共享模式分类

(1)按管理体制分类。有集中型模式和分散型模式两大类。集中型模式包括全国性跨系统的共建共享和全国性系统内的共建共享,其中全国性跨系统的共建共享有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构,统管全国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而全国性系统内的共建共享则由本系统最高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分散型模式是指无统一的具有行政干预能力的全国性管理机构,主要靠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来组织和调节信息资源的共享工作。

(2)按共建共享所形成的体系结构分类。有环型结构模式、纵向结构模式横向结构模式等。环型结构模式指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以平等的关系建立的共享模式;纵向结构模式指按系统建立的共享模式;横向结构模式指同一地区跨系统共建的共享网络。纵向和横向结构模式都必须有一个或两个图书情报机构牵头,并签订共建共享协议,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形成一种纵向或横向的体系结构。

(3)按共建共享网络发展的进程分类。有过渡型模式和完成型模式。过渡型模式是指“系统共建,全面共享”、“区域性共建,全国共享”,即高波博士提出的“小共建、大共享”模式。完成型模式是指一次完成的理想的无边界共建共享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实现资源共享的最终模式。

4.2 主要模式分析

上述几种模式多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模式。除完成型模式外,集中模式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共建共享模式,即能:①有效减少文献资源的重复购置,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②有效调整科技文献资源结构和品种的合理配置;③有效扩大科技文献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④有效增强科技文献服务能力。但因投资巨大,鉴于我国国情,并不适于在全国推广;分散模式与横向模式充分考虑到我国现有图书情报机构隶属关系不同、经费来源渠道分散、协调难度大等因素,采用了一种较为现实、易于实现的共建共享模式,但因无统一的具有行政干预能力管理机构,缺乏实际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在整体规划、政策保障、用户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难以实现最大节约原则;环型模式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具有一定基础、达到一定规模后的区域性建设模式;过渡型模式考虑到政府主导的重要性与欠发达地区建设资金投入有限、自筹经费困难等因素,将集中模式与分散模式有机结合,采用了一种比较适合西部发展的共建共享模式,当然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较集中模式与分散模式困难,需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以协调管理。

4.3 创新模式探索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该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现实中的可行性。我国现有的文献资源网络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要重建是不可能的,而是应该结合图书情报机构现有的技术、人员水平来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这一完善的过程中,应该把我们的工作放在全球范围内来考虑,一是跟上当今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二是防止在与其他国家的文献情报机构交流沟通时发生故障。基于以上的考虑,应该构建新的文献资源共享组织模式。

(1)分布型模式。分布模式是集中式模式和环状模式的综合,没有一个主控中心,但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中,有许多相当地位的中心节点,同时也有许多子中心节点。而一个中心节点下又有许多终端节点,有明显的等级区分。这种模式在我国的文献资源共享发展到现有程度的条件下,更加具有可行性。这种模式可以更多地保留现有的共享系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强化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它吸收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兼顾了经济性和可靠性,且有比较高的灵活性,有多个原动力,管理成本相对较低,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的文献资源共享工作的发展现状。

(2)纵横交叉型模式。这是在横向模式和纵向模式的基础上把相对独立的协作网络组织进一步联合起来,实现更大范围甚至全国范围的全面性协作。这种模式的协调组织必须要有一定的行政权威才能进行组织协调,并且需要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的统筹规划及强有力的指导程序,并通过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将彼此独立分散的图书情报集合起来。这种模式是当前最理想的构思,必须花大力气才能抓出成效。

(3)地域协作模式。地域协作模式,即建立国家、区域(大区域,如东、西部地区)、地区(省、直辖市、自治区)三级中心组成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国家中心起领导作用,统一协调全国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区域中心接受国家中心的领导,协调国家与区域间的信息供需;地区中心在区域中心的指导和协调下开展工作,同时参与地区级文献资源的规划、建设和实施,世界各地的信息可以在3个层次顺利通行。但需要有强有力的协调机构和管理机构,对各成员馆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规定,并有较好的国家书目控制系统做保障。[5 ]

综上所述,任何国家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都不是单一的模式,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实际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具体模式。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文献资源地区分布也不均衡,因而宜采取三种模式并存,互相取长补短的发展策略,以满足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

4.4 最佳模式确立

4.4.1 确定最佳模式的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①适应国情原则。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都是在该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地理等人文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所以,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确立,必须符合国情;②适应时展原则。21世纪是网络化时代,选择和确立最佳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环境,寻找出适合网络化时代的共享模式。[6 ]

(2)最大节约原则:其一是实现建设经费最省化,即少花钱多办事;其二是实现共享高效化,即方便用户,有效节约用户的时间和经费。

(3)适度超前原则:既定的模式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又不能完全囿于现实,所以选择最佳模式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适度超前,否则,不但影响共建共享进程,还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充分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确立最佳模式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条件。

(4)渐进发展原则:是指选择最佳模式时,必须考虑到共建共享的实现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过渡阶段,而不能一次完成。所以,就我国目前之国情,必须选择那种过渡型最佳模式,而不是理想的一次性完成模式。

(5)因地制宜原则:考虑到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及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在选择最佳模式时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多种模式并举,使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和朝气。

4.4.2 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最佳模式

根据上述确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经分析研究认为,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共建共享模式应当是:以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模式(见图1)。这里的“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如东、西部地区)、不同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具体讲,西部地区:应采用初级模式,首先选择自动化、网络化基础较好,具有学科代表和一定文献收藏规模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共图书馆组建联盟,待条件成熟再逐步扩大建设联盟,然后再建立横向跨省区的西部地区互联,最后实现与发达的东部地区联网,乃至实现全国联网。东部地区:第一步,公共、高校和科研三大系统分别在系统内实现共建共享;第二步,实现地区性跨系统共建共享,这是以省、直辖市为单位进行的跨系统地区性共建共享;第三步,地区间共建共享,即各省、直辖市之间联成共享网络,初步实现全国资源共享。在东、西部地区实施共建共享计划之前,应首先建立主导型的部级文献资源网络,指导、协调各系统及地区级网络建设,这样,全国的共建共享工作就会健康顺利地发展。

4.4.3 甘肃省科技文献建设模式确立

甘肃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的省份,滞后的发展格局制约了各种建设的投入,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有限的资金难以得到合理的应用。为推进甘肃科技文献资源建设,提高我省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根据《2005~2010年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精神,启动文献平台建设计划。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借鉴国家科技文献平台的宝贵经验,结合我省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实际,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联合省内主要文献持有单位组成建设联盟,确立六大共建主体(即以甘肃省科技情报所为代表的省属科研院所,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信息中心为代表的中央在甘院所,以省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图书馆,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型高等院校、以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专业型高等院校,以中国石油兰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企业信息机构)和六个共享层面(即围绕政府相关部门、市州科技局、中央在甘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确立六个层面),通过共建障碍分析与共享模式研究,理清了我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建设思路,提出 “资源各自持有、各自建设、同一界面、共同服务”的建设模式,并制定甘肃科技文献共建共享相关章程、制度和管理办法。

5 共享机制构建

5.1 组织领导机制

为保证文献平台建设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运行,在建立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组织领导机制时强化横向协调,弱化条块分割的行政约束。在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厅际联席会和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建立甘肃省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协调小组及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工作协调委员会,全面负责全省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所涉及的政策、法规、条例及文献平台建设的科学决策与技术指导,通过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组织协调,履行相应职责:确定发展目标和模式;制定战略和规划;组建甘肃省科技文献资源建设联盟;成立甘肃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组,具体开展共建共享工作的实施;审核财务预决算和建设方案;监督经费使用情况;审定基本管理制度,协调文献采购方针和原则;评估和考核运行绩效;研究制定有关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开展业务指导和教育培训;确保省财政每年划拨一定的经费给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构,以维持共建活动正常运转。

5.2 协调管理机制

在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中进行分工协作是实现共建共享的重要环节。从甘肃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科技文献资源的整体布局,依据不同学科需求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提高规范化的同时突出特色。各资源单位按各自专业分工有所取舍、尽量避免重复订购,充分利用现有经费,扩充资源种类和数量,扩大服务范围和权限。文献平台七家共建核心单位分工如下:甘肃省科技情报所作为省级文献资源建设牵头单位,主要致力于网络共享平台基础建设。各资源持有单位根据各自优势,开展资源建设,中科院环境资源科学信息中心以科技图书馆整体资源为基础,重点进行资源环境学科和国外文献资源的建设;甘肃省情报所重点开展科技期刊、标准、专利等公共资源建设;甘肃省图书馆重点开展公共资源建设;兰州大学重点开展综合教学、基础科学和医学资源建设;兰州理工大学组织工程技术相关资源建设;甘肃农业大学开展农林畜牧专业资源建设;中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主要进行石油化工资源建设。省情报所、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兰州大学网络中心合作进行系统开发和软件设计。

5.3 建设运行机制

(1)建立经费保障体系。科技文献共享机制运行的许多方面,如网络基础维护、文献资源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均是一个长期的、需以持续的经费支持为基础的建设体系。由于文献资源建设具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因此政府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保障科技文献建设的可持续性和运行的良性发展。同时,鼓励通过文献服务积极创收,以弥补科技文献建设经费的不足。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资金主要来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经费,到目前已连续支持六年,为确保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持续发展,下一步还需建立一套完善的专项经费管理计划,以保证经费的连续拨付和合理使用。

(2)组建资源建设体系。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依托公共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省内主要文献持有单位存量资源,加强增量资源建设,不断开发本地特色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国家文献信息资源,链接国内外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统一规划、协调采购、分工协作,构建甘肃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全省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为甘肃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提供科技信息资源环境。

(3)构建信息服务体系。依托各市(州)科技局和重点行业开展地区、行业服务体系建设。借助各市、州科技局和重点行业网络基础建设优势,建立地区及行业服务节点,联合开展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有效拓展科技文献服务领域,实现科技文献对区域及行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目前已在11个市(州)和机械、化工、煤炭行业建立了服务节点,下一步计划继续延伸服务范围,完善全省服务网络建设目标。

(4)培养资源建设人才。文献资源的高速共享,意味着情报信息机构的文献资源从传统的纸质文献信息源发展到数字化网络信息源,文献平台共建单位不仅要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还要建设、开发特色数据库资源及有关软件产品,为此对资源建设人员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强化培训、引进等方式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有效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为科技文献建设服务配备合格的人力资源,确保科技文献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5.4 利益平衡机制

高效的驱动运作机制是共建共享由理论走向实践,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驱动运作的核心是利益,为确保科技文献共建共享活动的有效实施,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利益平衡机制模式及体系的调研与分析研究,构建甘肃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利益平衡机制。[7 ]

(1)制度约束。科技文献共建共享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有赖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与行使,并需要有配套的实施细则与有效地监督制度。只有科学的制度设计与合理的规划安排,才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文献平台在建设初期即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规范,并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不断完善与修订,利用制度的约束来规范各共建共享单位的利益关系,并以协议形式明确各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有效推进科技文献共建共享的健康有序发展。

(2)补偿奖励。根据文献平台各参建单位资源规模、资源结构、服务能力等,确定其服务领域与服务范围,提出明确的量化指标和要求,年底通过任务指标考核,依据各成员单位参与共建和提供服务的实际情况,拿出专项经费按比例补偿因提供服务而耗费的成本,并对服务数量大、服务质量高的单位给予适当奖励。通过制定必要的补偿奖励措施,使各成员单位能够依据各自的投入、服务和贡献获得相应的补偿和奖励,从而调动其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3)沟通协调。通过建立文献平台协调会制度,加强各成员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共同研究制定资源建设规划、相关制度规范,解决资源共享关键技术,协调文献资源采购计划,探讨共建共享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达成对分歧的共识,保证成员单位在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能够及时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4)平等合作。在共建共享过程中,不管有多么全面的制度安排和沟通协调,都很难做到利益的绝对均衡,共建联盟中总有“吃小亏”的现象,如有的成员单位在技术、设备、人才和资源方面有优势,参与联盟事务就多一些,付出相应也就多一些。这一方面要根据各成员单位资源利用与服务情况,给予相应补偿,另一方面就要从精神层面上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氛围,促进成员单位之间的理解,提升联盟的凝聚力,维持联盟内部良好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杨思洛,陈能华.论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变革[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4):73-76.

[2]曹方.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指南[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李晓,王勤.论建立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J]. 现代情报,2004,(1):2-4.

[4]林泽花.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27(9):177-178.

[5]李安.国外几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1):100-102.

[6]邢晓娟,矫会.浅谈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J].黑龙江史志,2008,(7):59-60.

[7]楼靖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6,25(5):21-23.

作者简介:师刚(1966-),男,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建设;肖琬蓉(1963-),女,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建设;张龙(1980-),男,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开发;曾硕勋(1981-),男,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建设。。

上一篇:空间VS文化:茶馆空间叙事演化的隐性书写 下一篇:卢卡契《小说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