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

时间:2022-03-13 02:20:43

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

一、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的摇摆期和塑造期,此时通过科学和有效的引导,对他们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等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社会问题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磨炼其意志,提升其社会认知水平,锻炼其社会生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从而培养其公民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现有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的利弊分析

(一)基层服务模式

“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基层服务是最普遍的大学生集体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进乡村、社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校大学生确实增长了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肯定和好评。但是,在问卷调查中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基层服务对院校、专业的要求较高。比如相对于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下乡支教、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基层义诊、林业农业类专业学生的下乡扶农,其他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基层服务效果就会差很多。一些能对大学生起到实际锻炼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更是只有少数院校的部分专业学生才能参与,其余近乎所有高校一到寒暑假就会蜻蜓点水地进行一些所谓的基层服务实践活动,如短期支教等。一些院系的活动内容华而不实,社会实践活动应有的作用反而被弱化,而且容易让大学生产生社会实践就是“摆花架子”的认识误区。

(二)勤工俭学模式

问卷调查中发现,勤工俭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个人社会实践模式,不仅能缓解在校生的经济压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受访学生也普遍反映,他们所从事的兼职岗位多以传单发放员、饭店服务生、超市促销员为主,劳动形式简单重复,不仅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没什么技术含量,而且报酬低,基本不签劳务合同,一旦发生劳务纠纷则缺乏相关保护。从横向比较来看,北京、上海、南京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由于大型企业数量多,员工招聘体系正规,学生以岗位实习形式进行勤工俭学的机会非常充足,受到锻炼的层次相对较高。而三线以下的中小城市由于实习机会少,大学生几乎只能选择简单重复的劳动方式来勤工俭学,锻炼的广度和深度自然非常有限。

(三)社会问题调研模式

社会问题调研对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非常有益,能实现“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有机衔接,是各院系普遍采用的集体社会实践模式之一。与前两种模式相比,社会问题调研对大学生的田野调查能力、问题洞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背景知识储备要求较高,需要较为系统的社会学调查训练和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据了解,国内运行最为成熟的大学生社会调研项目是2005年《南风窗》杂志社创办的“调研中国”公益项目,从宣讲报名、专家评审、团队培训、实地调研、形成报告到成果开发,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涵括了农村贫困、环境保护、教育公平等社会热点问题,形成的报告书大部分已结集出版,有的经媒体广泛报道后,被政府相关部门吸纳,成为决策参考①。与之相比,由于运行模式不成熟、指导教师能力有限、资金支持缺乏等原因,大部分高校的社会问题调研还基本停留于“坐而论道”的层面,学生受到的锻炼有限,社会影响力当然也很有限。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的建议

(一)基层服务落到实处,形成长效机制

对于非农、医、师范类院校来说,为了避免服务基层“走过场”的弊端,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发挥“整体作战”优势。改变通常的以院系甚至班级为主体的下基层模式,代之以跨院系的服务小分队,发挥不同院系学生的专业特长,形成整体合力。二是采用“订单服务”方式。由学校层面,结合本校专业特点,着眼地方发展实际,选取急需服务的农村或社区,结成服务“对子”。要在事前详细了解服务需求,然后派出“对口”小分队开展“订单式”服务,并且常年坚持,循环开展,以提升服务基层的实效性。三是打造“精品服务”品牌。无论是服务小分队队员的遴选,还是服务项目的实施,都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抓出实效,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品牌。

(二)勤工俭学发挥实效,端正实践目的

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勤工俭学的目的和意义,并且明确勤工俭学方式与普通打工赚钱方式的区别。要让大学生了解,勤工俭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途径,有其专业的表述和实施方法,不但可以扩大接触社会的机会,而且可以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果还能在实践中自觉运用和检验专业技能,那么其收获与价值将远远高于经济所得。

(三)社会调研扎实深入,扩大影响范围

近几年,社会调研成为一种广泛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提高大学生社会洞察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实效显著。但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关于解决之道,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明确社会调研的目的,端正态度,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但要保证调研质量,从调研目的、意义、参与成员的能力、调研过程和方法、调研结果的汇总等各方面严格把关,决不允许有名无实的调研项目进入运行阶段。其次,建议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一是以学校为主体承揽一些政府和社区的民意或社会问题调查类项目,二是学校自设部分项目,课题组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可以将大量数据调研和整理工作交由有兴趣的学生来完成。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提高实践能力,以及资料收集、采访、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将这些调研课题在校内开展招标,由学生自行申报项目,自行聘请指导老师,竞争激烈的项目还可以组织竞标。在选题、立项、答辩、实践各个环节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则负责课题招标的流程和质量控制,真正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的新设想

(一)以市场为杠杆,发挥社会力量和社区优势的学校-社区共建途径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的大学-社区关系还基本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各高校地理位置虽均处于某一行政社区,但管理上、运作上二者却互不干涉,双方在互动和交流方面存在障碍。据此设想,在行政力量难以左右的情况下,大学可直接与社区、街道办事处签订共建协议,动员社区商户向大学提供部分实习、兼职岗位,有计划地将一些公益项目交给大学生志愿者完成,大学则面向社区公众进行免费或低价外语、法律、艺术等通识型培训,开放部分图书馆藏资源,满足社区公众终身学习的需求[2]。在这种模式下,大学向社区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公共产品,社区向大学提供了稀缺的社会实践机会,二者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二)以创新为主题,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业教育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第43条专门论述了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这对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大学生来说是利好消息,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精简行政审批、公司资本制改革等有利于创业的具体措施将相继出台。这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推进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有利契机。笔者认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当首先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创业教育师资问题。必须让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走出去”,进入创业型企业实地考察其创业历程,同时把创业实践者“请进来”传授创业经验。二是因地制宜开展创业教育。必须统筹考虑学生本身的能力素质、兴趣爱好、院系专业特长以及高校所处的区位特色等因素,开展体现本校、本院系特色的创业教育。三是大力挖掘创业资源。高校创业教育应当发挥学生创业指导“第一棒”的作用,综合运用学术资源、行政资源、校友资源、校办企业资源等有利条件,积极为学生创业提供便利。

五、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保障性措施

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过程中,在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源、活动资金保障等方面,大学生实际上处于弱势地位。只有校内外各方充分提高认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采取健全的保障性措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才不会陷入“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一)高校应当发挥好支持保障作用

高等院校应当真正将学生工作置于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走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有可无”的认识误区。重点是根据省情、市情及本校校情,发挥专业特色,确定符合实际的社会实践思路,科学选用不同的实践模式,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经费保障、学分设置上给予政策倾斜,确保师生有动力参加实践,有财力保障实践,有压力完成实践项目。同时,各个院系应当确立整体化工作思路,在实践项目推介、基地开辟、成果宣传等方面形成特色品牌,从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二)高校教师应当发挥好组织指导作用

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统筹处理宏观组织与具体指导的关系,既要积极宣传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多方拓展实践领域,丰富实践形式和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性格、家庭背景等要素,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使实践项目的实际效用最大化。同时,实践指导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发挥专业特长,亲自策划精品项目,在善于思考和创新方面为学生作出示范和表率。

(三)地方政府应当发挥好政策引导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所谓“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主要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推动立法,完善《高等教育法》《劳动法》等及相关配套行政法规,将社会实践经费预算、实习期劳动保障以及大学生创业政策优惠等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当与辖区高校有效对接,为“三下乡”、社区服务、社会调研等公益性实践项目提供便利。三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热情。虽然现在国家一直都在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且各地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些对大学生创业利好的方针和政策,但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是融资难,另一方面是鼓励性政策和支持性资金等在实际落实时遭遇各种阻碍。因此,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实工作,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者在当地生根发芽。

(四)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应当发挥中介纽带作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有形的手”力量毕竟有限,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实实在在的社会效果,还必须仰赖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中介纽带作用。特别是基层服务类的实践项目,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以及公益类NGO等社会组织应当发挥职能作用,与高校协商共建实践基地,提供相应便利,吸引大学生开展支教、医疗体检、法律咨询等社会服务。金融、教育、餐饮等服务业及制造业等吸纳实习生容量大的行业协会应当在政策法规框架下,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大力为所在地区高校开辟专业实习岗位,并在实习生劳动保障、实习期合格评定等方面统一行业标准,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实践。

六、结语

总体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实现以德育人的培养目标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组织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应有作用,是一项需要政府、社会及学校多方联动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以创新途径模式为基础,以加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的有效路径。

作者:王雷 单位:唐山学院外语系

上一篇:高校社会实践管理系统开发 下一篇:生物科学通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