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时间:2022-03-13 02:04:48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每个学校因条件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必将逐步成为中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跨入二十一世纪,“创新”一词变得非常抢眼。“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经被提到了与民族生死存亡相关的至关重要的高度,实践“创新教育”也就成为广大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一、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课程资源包含的范围很广,除了教材,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人员和环境等都是资源。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加以开发和利用。

时下的课程资源,数量多、种类丰富,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资源短缺的问题。综合分析有四点原因:一是绝大多数资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注重知识积累忽视能力培养;二是部分有偿资源有数量取胜之势,质量不高或不切合教学实际;三是大量的资源以课件或教学课程的形式呈现,不能被二次修改,不能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四是资源与教材、课程结合较紧密,当教材或课程改变时,这类资源就可能被淘汰。这些资源在课程整合应用中具有较大局限性,并可能最终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也需要整合。资源整合是一个前瞻性的、系统的、发展的工程。

二、课程参与者的整合与创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主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都是课程的参与者。为了更好地发挥师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师生要自觉主动走出个人的封闭空间,融入探究知识、互助协作的研究型学习环境中。我们通过教师、学生、师生等之间互助合作情况及作用的研究分析和发展创新,深切感受参与者的合作对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1.集思广益的教师合作

不同地域、学校、学科教师的交流学习可以促进教师开阔眼界、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教学案例、形成日趋完善的教学体系。我校采取的方法是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结对帮扶、集体备课、教研组活动、区域内教研交流、听课评课、参观学习、教师培训、网络交流等方式实现教师学习交流合作。

2.积极自由的学生合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研究通常以协作学习方式进行,它需要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小组合作。小组成员一般由教师指定、学生自行组合等方式形成,范围局限在班级内。我们敢于创新,允许在教师督导下学生自行组合,并将范围扩大到其他班级、年级甚至外校。

3.民主和谐的师生合作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导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承担部分研究任务,参与学习过程,体验研究有助于教师检验教学设计是否合理、问题难易度与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是否切合、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预期目标是否一致,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和度和信任感,有助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充分沟通。

三、教学过程的整合与创新

整合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式来完成的。信息技术实质上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工具,实施者应把握好使用的方法和尺度,合理的发挥它的功效。

1.明确教学中的几个要素

教学对象:全体学生;

教学目标:发展整体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关系:民主合作互助;

教学过程:平等、主动、生动活泼;

教学方法:启发内化转化;

教学氛围:和谐愉悦共鸣。

2.课程实施前要确保有足够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图书馆、网络、实验场地等

3.课程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要求通常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不仅要围绕课程而设,还应具备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也要兼顾不同学生学习水平、能力和兴趣爱好。

4.课程实施过程中,多变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课堂束缚、扩展创造性思维、增强学习能力。

具体教学中可采用的学习方式有传统学习方式、协作学习、研究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操作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在线学习等。总之,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所以教师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对课程实施策略、过程控制、成效预估胸有成竹,而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

四、评价方式的整合与创新

好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所教的内容,还可以为评价学生提供量化标准,引导学生向既定的学习目标努力。常见的综合评价方式包括:知识目标评价、情感目标评价、能力目标评价等,它体现了对学生较全面的评价。笔者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做了两项改进:①让学生参与评价方式的制定和修改;②增加“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一项;③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教师评和学生评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如“问题设计得好吗?你觉得怎么设计更好?你对教学过程满意吗?”……事实证明,改进之后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提升了,对人对事的评价也更客观真实了。

引导教师创新性地教,引导学生创新性地学,激赏创新意识。如,在考试时,没有指定统一的题目,只是提前印发基本要求,只要学生独立完成即可,并不限制自由发挥。这样做,有助于个人的创新能力得到展示。

教育创新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教育创新既是“应试教育”的突破口,也是转向“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教育创新是一项新课题,信息技术课程又是一门新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突破传统的理科教学模式,突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不能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才能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理论进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苗逢春.我国未来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推进和实施关键[J].中国电化教育.2003,(09) .

[3]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节选)[J].管理信息系统.2000,(12) .

上一篇:“自下而上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自上而下设计课程... 下一篇:多形式有效激励 促幼儿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