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出口竞争力及产品结构变化的国际比较

时间:2022-03-12 05:52:20

中国钢铁出口竞争力及产品结构变化的国际比较

[摘 要] 本文基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五大钢铁生产国的生产和贸易数据,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以及四大类钢铁出口产品结构的国际对比,分析了我国1995-2010年间的钢铁出口竞争力和1998-2010年钢铁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关键词] 钢铁出口;国际竞争力;产品结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20

[中图分类号] F75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40- 04

1 引 言

中国1996年粗钢产量超过1亿吨,并从2006年起实现了钢材净出口,出口量保持快速增长,成为世界钢铁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是,钢铁产量和出口量的大幅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我国钢铁强国地位的形成。刘海云 等曾指出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研发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了我国国际竞争力不足[1];周晖的研究说明我国钢铁制品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但出口结构不尽合理[2];谢锐 等指出自1995年来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趋势明显,但能源效率、能源依赖度、国内供给能力以及国内服务业对钢铁产业支撑作用下降[3]。也有不少研究者就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提出建议,其中窦彬提出中国钢铁应遵循持续稳定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原则[4];李新创建议我国钢铁企业通过加快兼并重组和建立健全钢铁产业创新体系来提高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5];于海涛基于循环经济在研发投入、生态产业链、空间布局和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建议[6]。本文基于1995-2010年包括我国在内的五大钢铁生产和出口国的数据,从我国钢铁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分析我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道路上应当长期注意的问题。

2 我国钢铁出口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分析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能够体现一国某种产业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比较直观地反映了该国此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数越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根据相关计算可绘制出如图1所示的1995-2010年间全球五大钢铁国的钢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化。可以看出,我国钢铁产品在2003年以前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稳定地排在第四位。此后出现快速的增长,在2008年达到最高值12.60%。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4.91%的滑落,重新低于日本,此后又出现了赶超日本的趋势。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了解到,在我国钢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升高最快的2003-2008年间,日本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出现了W型底部;而2009年与我国占有率的快速下降相反,日本却出现了快速回升。这说明一方面中国钢铁出口的增加挤占了一部分日本产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日本面对中国产品的竞争很快地做出了调整,稳定了其国际市场占有率,且某些产品上存在的特定优势使日本钢铁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较强的恢复能力。

2.2 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反映的是贸易总额的相对值,排除了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其大小在-1到1之间。贸易竞争力指数越接近于1,代表该国此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越强;其值越接近于-1,表示此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越弱。1995-2010年间全球五大钢铁国的钢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在5个国家中,钢铁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相对较高的是日本和俄罗斯。其中日本在2002年和2009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达到了72.48%和70.78%,且16年间均在50%以上,俄罗斯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从2006年起开始明显低于日本,说明日、俄两国的钢铁产品出口在钢铁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较大,且相对较为稳定。印度的钢铁贸易竞争力指数居中,美国钢铁贸易竞争力指数最弱,在2008年以前始终在-40%到-50%之间徘徊,2009年和2010年有所提高,仍是钢铁进口大国。

钢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上升最快的是中国,从2006年的-20.14%快速升高到2007年的36.19%和2008年的44.65%。在此上升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钢铁贸易竞争力指数都在下降,说明中国钢铁出口的增加在某些产品上代替了其他国家的出口。但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比较明显地作用于中国和印度,分别在2008-2009年出现了50.07%和18.21%的下降,而同期日本、美国和俄罗斯出现了12.09%、4.42%和3.46%的上升,这说明日、美、俄的钢铁出口在某些产品上占有绝对优势,有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在钢铁出口方面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且互为最大竞争对手。

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一般认为,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大于2.5时,表示该国的某种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当指数介于1.25到2.5之间时,表示该国的此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当指数介于0.7到1.25之间时,表示该国此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当指数小于0.7,表示此国的此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根据公式和相关数据计算并绘制的1995-2010年间全球五大钢铁国的钢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俄罗斯钢铁出口在1996-2002年间的RCA指数均在2.5以上,说明俄罗斯的钢铁出口曾经有极强的产品相对优势,但是随着中国、日本和印度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2004-2008年连续上升,俄罗斯钢铁出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美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始终低于0.5,说明美国钢铁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相对较弱。

另外,也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钢铁出口相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中国和印度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日本和俄罗斯钢铁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在金融危机中反而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上升,美国所受的影响不大。这说明日本和俄罗斯的钢铁产品出口应该具有较强的产品优势,而中国和印度钢铁出口的低端产品比重较大,因而受到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最大。

在2009年和2010年,我国的粗钢产量分别达到了57 400万吨和62 700万吨,分别是其余四大钢铁生产国年度粗钢产量之和的2.2倍和1.94倍,已经确立了钢铁大国的地位。从上述3个出口竞争力指标来看,我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在2003年以后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只有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了其他几个钢铁大国,且相对严重地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3 我国钢铁出口产品结构的国际比较分析

钢铁出口产品的分析数据来源于世界钢铁统计年鉴,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限制,本文分析了1998-2010年间全球五大钢铁国的三大类钢铁产品出口量的变化。

3.1 钢锭及半成品出口

钢锭、钢坯等钢铁半成品属于钢铁系列产品中的初级产品,附加值比较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比例相对较高。从图4中可以看出,作为资源和能源大国,俄罗斯此类产品的出口量一直最大,而美国和印度的出口量比较小。日本由于生产能力和国内需求两方面的影响,此类产品的出口量居中,并有上升趋势。

我国的钢锭及半成品出口在5个钢铁大国中波动最大,随着2003年钢产量的提高,出口量也迅速提高。但是从2006年起,钢锭及半成品出口出现快速下滑,2006年最高的出口量为907.8万吨,而在2009和2010年分别只出口了4.4万吨和14.5万吨,在5个国家中数量最少。

我国钢锭及半成品出口的下滑并非完全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变化所造成的,而是我国基于资源、能源、环境等一系列实际情况做出的政策性调整的结果。从2005年4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钢锭和钢坯等半成品的出口退税,又从2006年11月1日起,对钢锭、钢坯等产品加征10%的出口关税,并在2007年6月进一步将这些钢铁初级产品的出口税率从10%提高到15%。钢铁初级产品的利润率很低,国家一系列的税收政策调整过后,钢铁企业出口钢锭及半成品基本上无利可图,因而出现了从2006年开始的出口量的大幅下滑,并一直持续。这样的出口结构调整在总体上是有利的。一方面减少了能源、资源消耗压力,降低了碳排放;另一方面补给了当时国内旺盛的钢铁需求,同时促进钢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另外,由于钢锭等钢铁半成品的附加值低,减少此类产品的出口对钢铁行业利润的直接影响不大。

3.2 扁平材产品出口

钢铁产品中的扁平材也称钢板,可以按厚度区分,也可以按形状区分,主要用于建筑、机械和装备制造、金属构件和管材加工等方面。图6所示的是全球五大钢铁国的扁平材出口量在1998年到2010年的变化。从图6中可以看出日本长期在扁平材出口方面有明显的数量优势。俄罗斯、美国和印度的出口量依次减少,且与日本出口量有显著差距。我国在2003年以前的钢铁扁平材出口量与印度相当,远低于日本和俄罗斯,此后的迅速增长使我国在4年内连续超过了其他4国,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达到2 833.6万吨和2 880万吨。但是我国扁平材出口在2009年出现明显下降,比2008年下降了1 695.7万吨,而在2010年有显著回升,重新达到2 000万吨以上。

实际上,我国从2005年5月1日起,就将板材、线棒材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到11%;从2006年9月15日起,进一步下调到8%。但是这些措施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后,从2007年6月1日起,我国调整了部分钢铁产品的进出口关税,其中重点对普碳钢线材、板材、型材以及其他钢材产品征收5%~10%的出口关税。这一措施使得2007-2008年的扁平材出口增幅得到了控制,与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一起使2009年的出口明显下降。在2010年我国扁平材出现了明显的回调,且出口变化趋势也与日本和美国相似,但回调力度显得更大一些。这说明我国扁平材出口中的一些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优于俄罗斯和印度的同类产品,是日本的有力竞争对手。

3.3 管材产品出口

钢材中的管材一般包括无缝管和焊管,主要用于运输业和制造业等等。图7所示的是五大钢铁国在1998-2010年管材出口量的变化。从图7中可以看出,日本的管材出口一直以来有明显的数量优势,俄罗斯和美国的出口数量一直比较接近,印度从2004年开始出口量有明显增加,并在2007年超过了美国和俄罗斯,成为第三大管材出口国。我国在2003年以前的管材出口量与美国和俄罗斯相近,此后3年的快速提高使出口量远远超过其他几个国家,在2008达到了721万吨,经过2009年的小幅调整后,又于2010年创下了727.1万吨的新高,比其余4国出口量之和还高出6.2万吨。

管材是以上几类产品中技术含量相对稍高的产品,主要用于石油等液体运输、国防工业等方面,管材在国际市场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小。同时,我国的钢铁出口贸易政策也没有对管材出台针对性强、力度较大的调控措施。因此,我国管材出口仅在2008年出现了小幅的调整,出口量比较稳定地处于700万吨左右。从图7中还可以发现,在2006-2010年间我国钢铁管材出口量较高的几年中,美国和印度的管材出口量也有所上升,而俄罗斯和日本的管材出口量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我国管材出口量的变化改变了国际钢材市场长期稳定的结构,应在一些产品上进一步加强技术竞争力,巩固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钢铁产品经过自2005年起的一系列有力的出口政策调整,初级钢铁产品出口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同时扁平材的出口量也得到了一定的调整,管材产品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金融危机对我国钢铁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也集中表现在扁平材产品方面。说明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应该做出调整,而且国家钢铁出口政策能够比较有效地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我国钢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 问题总结与启示

我国钢铁产业近些年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钢铁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通过以上的国际对比之后,可以发现仍有几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虽然我国钢铁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仍低于日本、俄罗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甚至低于印度。这说明我国钢铁消费对外依存度仍然比较高,特别是一些质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依然要大量依靠进口,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量不足使得我国钢铁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不明显,在一些领域处于弱势地位。

第二,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钢铁出口竞争力各种指数的影响远高于其他几个世界钢铁大国。这说明我国钢铁出口的竞争力优势集中在一些国际市场需求弹性较大的基本产品上。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钢铁出口的影响较大,这不仅会影响到产品出口竞争力,而且还会影响到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安全。

第三,在考察期内,我国钢铁出口竞争力指数的变化基本上与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的变化相反,与印度的变化相似。这说明我国钢铁出口的影响因素与发展中国家相似,与发达国家相反。这个问题与前面两个问题是紧密相连的,钢铁出口产品的质量、附加值和特殊性决定了我国钢铁出口仍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仅凭出口量的提高不仅会加大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同时增加贸易摩擦发生的可能性。

最后,与其他世界钢铁大国相比,我国钢铁产品出口数量的变化起伏大。2003年以前,我国的钢铁产品出口数量也比较稳定,2003年以后各类产品的飞速增长受到了2006年后国家钢铁出口政策调整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迅速下滑,之后又出现强烈反弹势头。这种大起大落的变化对我国钢铁生产的稳定性造成了很大影响,容易并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对外资源依赖加强、钢材产品价格受制于人等问题。同时,这样的变化也给国内市场调整能力造成了巨大压力,引起国内钢铁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海云,张德进,王全意. 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4(9).

[2]周晖. 中国钢铁制品出口竞争力分析[J]. 中国市场,2011(6).

[3]谢锐,赖明勇,刘冠宇,王腊芳.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8(8).

[4]窦彬. 中国钢价与全球钢价互动关系的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8).

[5]李新创. 世界钢铁企业竞争力新内涵对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启示[J]. 山东冶金,2011,35(5).

[6]于海涛.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竞争力分析和对策[J]. 兰州学刊,2012(2).

上一篇:低碳经济背景下内蒙古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我国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