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公安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德育功能探索

时间:2022-03-12 03:31:29

发挥公安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德育功能探索

【摘 要】 针对当前公安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过度心理学化的现状,应通过课程内容、渗透方式及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该课程发挥德育功能,凸显其公安职业道德特色,进一步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公安院校;素质拓展训练;德育功能;意义;影响因素;建议

一、发挥公安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德育功能的意义

当前,我国公安院校面临学历教育逐渐萎缩,正处在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以培训教育为主的转型的关键时期。公安院校培养的对象,是在职公安民警或是即将走上公安工作岗位的定向培养的“准警察”。相比其它职业院校,公安院校的德育便被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德育又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1]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作为公安院校素质拓展模块的重要部分,经过了七、八年的教学实践。受传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影响,该课程虽然借助行为训练这种新的媒介手段,却仍旧是为了达到提高学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旧目标,课程过分心理学化。育人以育德为先,每一门课程都蕴涵着德育功能。公安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也不应例外,道德素质的培养势必成为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今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已成为民警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 ,纳入“三个必训”体系之中。只有增强课程的德育功能,才能使该课程真正成为拓展素质的课程。

二、当前公安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影响德育功能实现的因素分析

1、课程内容发挥德育功能的局限

(1)当前的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过分强调团队合作过程中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作用,而忽略了人在一定团体中的行为必然受到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的部分实则也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课程内容中应有的德育内容被忽视。

(2)德育内容的警察职业特色不明显。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比当前警察与军人以及普通高校的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不难发现,这些内容大同小异。第二,不同层次培训学员的训练内容重复较多。

2、渗透方式发挥德育功能的局限

(1)忽视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一些教师以完成训练任务为导向,目标行为明确,但学员体验不深刻;另一些教师则表现为过分强调学员的情绪体验,但强烈的情绪体验带给学员的认识未必是深刻的。教师应能观察典型行为和运用鼓励技术。在小组分享时澄清团队、学员和自己的行为,引发大家的思考。也只有当教师“一只脚站在团队里,一只脚站在团队外”时,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起到道德表率作用。

(2)课堂上的德育情境没被充分利用。由于参训学员的职称、职位有时比教师还要高,年龄也比较大,授课教师在把握德育情境时表现出了退缩,错失了德育情境。

(3)教学情境与警察工作现实关联不紧密。东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在参加过拓展训练的民警中进行了问卷抽查,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得出了结论:警察拓展训练的效果随着训练的持续深入达到最好,但训练结束后,训练效果因脱离了训练环境得不到强化而慢慢消退。[2]

3、教学方式发挥德育功能的局限

(1)重操作轻分享是公安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普遍表现出的特点。训练中操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拿来分享的时间往往比较短。这样的分享常常是在浮在表面难以深入的。

(2)重教师说教轻学员表述是在小组分享时表现出的另一个特征。教师往往具有传授知识的倾向,当某一学员开始分享后,教师便习惯性地进行点评。导致教师说的比较多而学生说的比较少。

三、促进公安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发挥德育功能的建议

1、通过课程内容的变革促进课程发挥德育功能

(1)明确现有课程内容的德育价值。要看到学员在团队合作中体现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重新审视现有训练科目中蕴含的德育内容。

(2)考虑警察职业特色变革课程内容。第一,引导学员正确认识自我,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第二,充分考虑受训公安民警的年龄、性别特征,当前所面临的心理困惑以及职业心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有针对性地设置训练科目进行训练,使训练内容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心理需求、不同警种公安民警的需要,才能提供多水平、多层次的服务,形成适合现阶段公安民警心理特点的训练体系。

2、充分利用渗透方式促进课程发挥德育功能

(1)充分利用教师的道德表率。在训练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任务的布置者和任务完成好坏的评判者。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教师对待团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本团队成员之间的态度和行为。

(2)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德育情境,强调队风建设。团队的凝聚力越强,在训练中就越能体现团队合作和人际互动。反之,学员更关心自己的操作,而忽视团队。充分利用人际关系情境,重视道德行为体验。实践活动不但加深了对道德规则的理解,为道德行为的养成提供基础,而且在交往和协作中,可以培养、发展责任意识和义务感。德育是否有效,最终体现在道德行为上,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学生的道德理论与道德情感的牢固性。[3]

(3)将教学情境与警察工作现实相联系。教学情境与公安民警的实际工作情境关联越紧密,越能影响民警的内心体验和将来的行为。应该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工作,丰富训练内容,把训练和警务实战有机结合起来。[4]将该课程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结合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分组进行日常管理。这样在素质拓展训练课上习得的道德行为和态度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延续。二是可以将如“天使的秘密”等部分教学内容贯穿于日常管理中。这样的训练科目不仅增加了培训期间的趣味性,也会助长互相帮助、默默关心的道德行为,在道德行为中体验情绪,情绪改变认知和习惯。

3、改进教学方式促进课程发挥德育功能

(1)充分发挥“分享”环节的作用。及时进行小组分享。德育需要把握时机,不及时分享便会影响到德育效果。分享中应强调使用“我……你……”的句式,谈小组内的人际互动和道德行为。鼓励每一位学员分享,让每一位受训学员有机会表达。教师应引导学员对某些需要关注的行为进一步深入思考,尤其是对道德思维、道德行为的思考。

(2)把握德育时机。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把握最佳德育时机;适时进行道德行为的点评。当团队中出现了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要引导学员对这一行为引发的道德情感,存在的道德观念及时进行分享;课内外德育的衔接。引导学员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对团队中出现的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的看法。让学员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行为改变为突破口,逐步实现德育目标。

【注 释】

[1]杨荣东.试论加强公安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4(2)19-21.

[2]东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警察拓展训练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思考[J].公安教育,2011(10)32-36.

[3]于海生,陆俊青.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后的学生德育实践——以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75-79.

[4]周沃欢.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的理论与实践[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3-8.

【作者简介】

余恬(1983-)女,汉族,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原理、公安民警素质拓展训练.

上一篇:以宿舍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高校德育工作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阅读教育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