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管窥

时间:2022-03-12 03:00:11

《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管窥

摘要:本教学方法的优化决定教学目的的实现程度,与教学环境密切相关。目前,我国财务管理教学中还存在着与新要求不相适的若干问题。案例教学从启发学生思维出发,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牢固掌握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有利于教学相长,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财务管理,在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刻不容缓。

关键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余剑梅,江苏苏州人,宁波工程学院经济馆理学院副教授,理论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2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61-03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

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的,案例教学法在国外称为“个案研究”,即在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点之后,自然地引出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较典型的来源于各个行业财务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件,并进行探讨、分析和点评,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训练小组在《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1986)的报告书中,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特别推荐在师资培训课程中应用。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了。

二、财务管理课程中引进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两大经营活动,财务管理是对资本经营的管理。如何使作为资本的货币在资本循环中得到保值增值,构成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财务管理学》是工商管理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石,以资本市场为课程背景,以现代公司制企业为对象,着重研究企业的资本筹集与运用问题,对资本的取得、资本的运用、资本收益的分配等财务问题进行了介绍和研究,为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提供了必备的财务理论知识和运作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角色扮演、模拟练习、按既定程序自学、电影、录像等9种管理教学法进行研究,对各国有关专家的意见进行过广泛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案例研究在9种教学方法中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方面占第二位;在态度转变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占第四位;在综合培训效果上位居第一。欧洲议会商业教育会议对不同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有关能力的作用评价时显示,案例分析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分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特别有效;在培养学生主动性、决策能力方面比较有效。这是因为:

1.案例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传统的应试教育严重限制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的潜力发挥。教师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学生无法独立自主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甚至闹出邯郸学步的笑话。但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同时,在案例教学的后续阶段,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意见,这样一来,一方面,通过这种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取长补短。另一方面,每个学生一旦有了这种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机会,就会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将有助于提高他们以后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

2.案例教学强调学以致用。邓小平同志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这说明,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不是修个学分拿张文凭,而是为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理论掌握和实际应用上,要更注重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投资决策方法,目的不是了解一些术语和论断,而是掌握各种方法的原理、知识范围和条件,并用以指导实践。因此,案例教学必须将学以致用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的标准,引导学生把笃学和致用紧密结合起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思考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僵化,通常表现为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听没听懂,到底听懂多少,消化多少,只有等到固定的试卷测试才能知道。但仅仅试卷检测,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但是,案例教学,极大地改善了这种现状。因为拿到一份案例,学生首先会仔细研读其内容,慢慢消化吸收,接着会对案例提出的相关问题,搜索相关文献信息,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无形之中学到很多从未接触到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是因兴趣所学,这样他们就不会产生极大的排斥心里,因此可以受益终身。最后为了解决这些案例,学生必须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并在此过程中,构建和内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分类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知识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不同,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1.教师讲授。该种方法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教师对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的讲解,能够使理论知识得到具体的阐述,能够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该方法具体包括以案例为主的理论讲解,或者以理论讲解为主、案例为辅两种形式。

2.情景模拟。此种方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它是按照案例中事先编好的“剧本”,教师充当“导演”,学生作为“演员”,使案例情景重现,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该场“剧情”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能力,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书面理论所表达的真实涵义,进而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价分析,给出个人意见。

3.自主讨论。这种方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它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学习场景。在此过程中,因为没有对与错的硬性要求以及分数高与低的较量,学生能够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尽可能多的意见与建议。讨论的形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得出统一意见之后,再进行全班讨论,尽可能地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到极致。

4.独立练习。该种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通过案例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理论加以巩固,以便更好地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实践中,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最佳境界。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具体实施,不仅要求教师能够行使“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传统职责,并且能够在详尽讲授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基础上,结合授课内容确定相应案例,采用多种手段,以生动、灵活的方式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财务管理案例。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

每一门课程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有的特点与性质。这种独特外在化,就表现为教学基本环节的差异性。因此,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方面也会体现其一定的特性。但是,就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而言,仍然存在某些共性。表现为:

1.案例设计。案例设计原则是在传授课程基本理论基础上,紧密结合课程知识点,运用现实经济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或是可能发生的情况,意在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必须真实可信。案例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所选案例须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但是所选案例必须要真实可信,切切实实发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教师不能凭空想象或者刻意捏造。同时,案例设计一定要注意真实细节,让学生犹如进入企业之中,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才会积极融入其中,去认真地分析并感受案例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进而根据切身体会,搜索资料,提出解决办法。

必须客观生动。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教师要摆脱乏味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应尽其可能地采用形象、活泼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可随带附件,诸如该企业的有关报表、台账、资料、合同等一些与案例分析有关的图文资料。

必须形式多样。对于所给的具体案例,应该有详细情况的说明,但不应有明确的结果。应该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不应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交由学生处理。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处理并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的结果越复杂,越多样性,越有价值。

必须具有综合性。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与一般的案例相比,内涵要更加丰富,其二是分析、处理过程也较为复杂。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转变思维,纵观全局,审时度势,作出判断,给出解决方案。

2.学生提前准备。正常情况下,教师应在案例正式讲解前一至两周,将具体案例以及相关的基本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要求,搜索相关文献及最新信息,分析并拟定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同时,在此期间,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可采用启发提问的方式进行,根据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把事先设计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分析和运用。这个步骤对整个教学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案例教学的进度及实施效果。

3.小组分别讨论。以学生寝室为单位,将学生划分为由3人组成的若干小组。同时,必须明确组长,指定其组织和汇报小组讨论结果。组分得越小,小组中(下转97页)(上接62页)成员就越有机会表达各自的意见。同时各小组讨论地点应分开,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应降到最小,否则,会变成众人意见相似甚至相同的局面,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个环节教师不应参与,以免滋生学生依赖心理。

4.集中小组讨论。教师拿出专门的课时,集中所有小组,请出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说出本组关于案例的分析思路及解决方案。发言完毕后,须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并给予合理的解释。集中各小组讨论是学生临场发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充当组织者及主持人的角色。其发言和讨论必须是即兴式的点到即止,但应有所侧重,提出几个相对集中的问题,供各小组讨论,旨在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5.总结阶段。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规律性的,也可以是经验性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方案有所反思,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以在下次的方案中加以优化。在学生总结结束后,教师必须对各小组对于讨论案例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点评的要点在于:要做到“两抓、三寻找”,“两抓”就是在点评的过程中要抓住案例的特点,抓住案例相关理论的细节。“三寻找”就是寻找案例中所体现的核心理念,寻找案例分析中的精彩之处,寻找案例分析中的不足之处。一是提出自己更好的见解和理由;二是为学生搭建能发挥特长的平台,抓住教育的契机,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给学生的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案例”成为连接教师和学生思维的桥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这样,学生的体会才会更加深刻,对案例以及与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才会更深。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总结性发言时,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考虑的是:既要避免“一俊遮百丑”的情况发生,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尊。这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而选择的依据,就是凭借教师对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程度、案例教学参与热情以及准备工作程度等了解,然后作出恰当的选择。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的形式,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牢固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教学相长,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双向沟通、交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教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清晰地看到学生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不仅给教师的阐释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又为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思维空间。这也是我们将案例教学引入《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王化成.财务管理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曾辉华.会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会计研究,2000,(08).

[3] 常颖、陈立群.关于会计案例教学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0,(08).

[4] 朱清贞、颜晓燕、肖小玮.财务管理案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土地治理项目对周至县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