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有效参与

时间:2022-03-12 05:53:52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有效参与

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激励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要参与;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参与,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争做学习的小主人。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注脚是主体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是当代新型教育改革实验的本质和特征。数学教师应当积极为广大学生创设激励向上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主动求知掌握技能,去争做学习的小主人。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当前在教学实践中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少数学生学习、多数学生陪坐,习惯于和少数学生对话来代替全体学生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只是一句空话。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要求学生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让学生剪成三部分,把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于是概括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教学,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是参与学习了,也动手做了实验,但实际上学生只是听从教师的指令,无需动脑做一点操作,根本没有发现什么,只是机械模仿,很难说他们能主动掌握和运用知识和技能,这又怎么能适应时代需要和要求呢?为了面向新世纪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让学生确立主体地位,真正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从中受益。我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使学生要参与,二是使学生能参与。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一、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要参与

要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教师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融洽的气氛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对每一个问题都能发表意见,有所反应,才能使学生由消极学习变为积极学习,内在的学习潜力得到不断挖掘,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1.新课的引入要创造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要参与。

如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先让学生口算:

学生很快说出了第1题的结果等于2。对于第2题的结果都无从答出,教师鼓励学生可以大胆地猜一猜等于几,有的学生半信半疑地回答可能等于2,教师及时给予肯定:“猜对啦!”“这么大的数,我们没有经过计算,为什么就可以断定等于2呢?它与第1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提出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与新知密切有关的问题,由疑激趣,引发学生要参与学习的欲望,思维随之展开,从而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提出教学要求,明确参与目的,使学生要参与。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及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主动参与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向学生交待,通过今天的学习,要求学生做到:(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2)明确圆的特征;(3)正确地画圆。随之简要地板书“名称”、“特征”、“画法”。教师进一步说明,这节课的学习是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的基础,希望同学们要认真学习。虽只廖廖数语,但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了解了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参与

学生有了要学习的欲望,并非就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有的教师不敢放手,怕学生的思维发散后难以收拾,使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在一堂课中,教师不仅要在课的一开始就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还应该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为学生营造探究的空间。遇事三思,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发扬创新才能的最好表现。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所以,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节课时,改变以往教师引导过细,让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操作看看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然后找出两种图形的底与高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的做法,教师只适当引导:你能不能按照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自己动手操作,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简短的语言一是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是留有探究知识的空间。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用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从中找出拼成的图形与原梯形的关系,从而自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梯形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理解深刻,提高教学技能。

2.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讨论提纲,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先让学生观察加法表和减法表,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再组织学生讨论:这张表中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学生观察仔细,发言踊跃。有的说横着看第一行都是加1的算式,第二行都是加2的算式……有的说横着看加号前边的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有的说得数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还有的说竖着每行的得数都相等……这样教学,学生不仅主动参与了复习过程,使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而且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指导看书,让学生在阅读中参与。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既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的有效手段,又能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能力,使学生逐步从“学会”达到“会学”。在教学中,教师最好先提出思考题,用思考题引路,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课中,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以前的哪些知识有紧密的联系?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2)要想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怎么办?你是怎样知道的?反馈时,学生回答:从复习题中例题的计算过程中,以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中都能看出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与今天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有紧密的联系。所以,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因为分母不同,就是它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这样教学,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集中。从指导学习逐步向独立学习转化,突出了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

总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法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决策的积极性,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觉阅读,疑点让学生相互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让学生自己概括,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知识,发展智能,更重要的是可掌握学习方法,使之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充分发展。

上一篇:高职计算机公共课考试改革理论与实践 下一篇: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