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

时间:2022-10-27 05:21:16

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 傅斯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本文对傅斯年的教育思想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傅斯年 教育思想 进步意义 局限性

一、傅斯年简介

傅斯年(1896.3.26―1950.12.20),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六岁入私塾,十岁入东昌府立小学堂,十一岁读完《十三经》。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傅斯年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稿本)、《古代文学史》(稿本);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有《傅孟真先生集》六册。

二、傅斯年教育思想

傅斯年在北大期间确立献身教育的志向,与老一代教育家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蔡元培、胡适等人。蔡元培是中国最早学贯中西的学者之一,又是“科学教育救国”的倡导者和实际领袖,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倡导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提挈年轻后进。

傅斯年在北大求学期间,深受北大学风的影响,他以后立志于教育和学术,成为“科学教育救国”的中坚分子。傅斯年的学识和立志教育与蔡元培的影响有直接关系。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救国的思想影响,二是蔡元培为救国医民献身的人格作用,三是蔡元培提倡民主与自由改革的学风。傅斯年曾评论说:“试想当年的情景,北京城中,只是些北洋军匪,安福贼徒,袁氏遗孽,具人形识字者,寥寥可数,蔡先生一人在那里办北大,为国家种下读书爱国革命的种子,是何等大无畏的行事。”由此说明傅斯年对蔡元培为文化教育献身的风格和胆识不仅仅是佩服,更重要的是傅斯年始终以蔡元培为楷模。他曾把蔡元培比做孔子,而自比子路,这既形容了他们二人的品格,也确切地说明了他们二人不同寻常的师生关系。

(一)进步意义

就中国现代教育家而论,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在许多领域没有开风气之先,却有继承、发扬光大之功,他所强调的办教育的原则和理想符合时代和教育的一般规律,可以说他的教育思想自成体系,许多思想适合于时代。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观念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1.教育兴国思想。傅斯年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教育救国论的中坚分子,他认识到救国首先要改造国民性,提高民众的基本素质,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教育最为有效。他从青年时代就决心献身教育事业,一生无怨无悔,实践他教育救国的理想。正因为如此,作为教育家来说,他没有注重探讨教育的具体理论和方法,而一直追求教育的社会效果和目的,时刻注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有用的人才。他心目中的有用是指有爱国思想和有科学技术知识两个方面内容。傅斯年所注意的是教育对于提高民众素质,抗战救国起了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他对此深感欣慰。可以说,傅斯年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爱国、救国,动员全国人民努力奋斗,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走向独立和富强,他一生为此进行了长期奋斗,作出了重要贡献。

2.教育独立观念。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由于西方教育理论不断输入,各种教说在中国流行,同时由于中国知识界、教育界觉醒,对各种教育理论、学说进行研究、融合,形成许多派别,组合为各式各样的理论体系,又融会成许多思潮,其中包括教育独立思潮、平民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等,在这些教育思潮中,以教育独立思潮、平民教育思潮影响最大。傅斯年认为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尤其大学是独立的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场所,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政治机构不能随便干预。傅斯年坚持教育独立,目的就是反对政治势力和专制统治者控制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自己的工具。傅斯年作为大学校长更坚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不似政府官员那样有严格的等级思想。傅斯年教育独立的观念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中国传统中最有价值的“道德”观念和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

3.教育机会平等的观念。一般说来,虽然教育本身没有阶级性,并且历代教育家都曾提倡有教无类,教育平等的思想观念。但是实际上教育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阶级社会,教育始终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教育平等很难切实实施。傅斯年作为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教育家,虽然他不可能向教育民众化方面走得太远,但他却是一生都在努力实施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从早年他就一再强调贫富人家子弟受教育的机会应是均等的。他还想方设法给贫苦学生学习以方便。当然傅斯年作为一个教育家,他的思想境界无法突破其时代的局限,他无力实行教育向社会平等开放,而只是提倡多设奖学金,解决贫苦学生的求学问题,这自然只能惠及极小的一部分人,但他在当时已经注意教育不平等问题,并为此而积极努力,说明他对这个问题已有成熟的观念。而这种思想观念应该说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

(二)局限性

不容否认,傅斯年受阶级和社会的局限,虽然终身没有离开教育界,但无论其教育的实践还是教育的理论建树,与同时的著名教育家相比都有所逊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来看,傅斯年与蔡元培、胡适、黄炎培、张伯苓等大体是一致的,都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在反对封建传统教育、建立新的教育体制和确立新内容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并且都是教育、科学救国的实践者,都注重教育的目的,想通过教育的功能提高国民素质,促使国家强盛,社会进步。但相对来说,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缺少蔡元培、张伯苓等人开一代教育风气的动荡力,尽管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在某些方面更加激进,但整体上不如蔡元培等人的教育思想更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

2.就傅斯年的社会属性来说,他是一位具有传统意识的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缺少人民性和革命性,虽然主张教育机会均等,但远不像黄炎培、陶行知、杨贤江等教育家那样为民众教育而毕生奋斗,努力使教育向全社会开放,代表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因此他的教育思想也没有这些平民教育家影响深远。

3.傅斯年虽然一生没有离开教育界,但他教育思想的成熟和系统的总结与阐发都在任台湾大学校长时期,这个时期他把全部心力都投入教育,并对教育理论进行了认真探讨,正当他对教育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时,不幸猝然去世,从而使他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研究成果没有面世,这不仅使后人深感遗憾,还从整体上影响了他教育思想的深度。

总之,一个教育家的历史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思想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傅斯年教育思想虽然具有某些局限性,但从整体上说,他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自成体系的思想理论,许多思想观点在当时和后世都有一定影响,傅斯年坚持的一些教育主张和理想后来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对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有借鉴意义,由此而决定了傅斯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第七卷.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上一篇: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有效参与 下一篇:如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