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胜任力理论的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12 04:06:42

基于岗位胜任力理论的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研究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在世界上人才辈出、科学技术领先的国家。正是依赖着教育为本、科技兴国的理念,使日本从二次大战的废墟中一跃而步入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行列。时至今日,日本从来也没有忽略过教育,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层出不穷。然而,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以及日本国内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改变,尤其是居高不下、令人头痛的失业率,使日本教育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在此背景下,日本大学创业教育如何与时俱进、重视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

一、胜任能力理论概述

1.胜任能力理论的提出

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莱兰(David?McClelland)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期刊上发表题名为“Testing for com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测量胜任能力而非智力”)的文章,提出了胜任能力的概念,标志着胜任能力运动的开端,也为胜任能力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

2.胜任能力定义的研究

在戴维?麦克莱兰胜任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也展开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基于胜任能力定义的复杂性,学术界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下表是对不同学者提出的胜任力定义的汇总。

由表1可见,众多学者对胜任力的定义,对特质和行为各有偏重,但这些定义都有一定的共同点:与特定工作相关,具有动态性;以绩效标准为参照;包含一些个人的特征,是个人潜在特性或行为,如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

二、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日本大学创业教育

1.日本对创业与创业教育概念的界定

创业(Entrep reneurship)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二三百年前的法国。1775年,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Cantillon将创业者和经济中承担的风险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创业的第一次定义,即创业代表着承担风险。

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对创业的定义也各有不同。日本教育界

对创业的定义偏重于创业基本素质、生存能力。正如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15期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中提出的培养具有自我发现课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行动,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还包括自律、与他人协调等丰富的人性,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自我表现能力、创造性、协调性、挑战性。密切关注培养学生职业观和勤劳观的终身教育和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生存能力。[2]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开创未来业绩的人才。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会议报告指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即创业教育。

日本教育界和产业界对创业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日本通商产业省教育研究会报告《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培养》(「起業家精神を有する人材輩出に向けて)认为创业教育是以培养敢于挑战新目标,不怕风险,积极果断地挑战并将想法付诸实施的人。创业家精神不单单是风险企业的经营者占有的资源,它是包含已有大企业的内部创业等所有职业种类所共同必要的资源。[3]经济产业省则认为它就是在激烈变化的信息化国际社会中生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个性和挑战精神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4]

与教育界相比,企业界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似乎有些短视,往往倾向于对创办企业相关课程的开设和一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以经济活动为教材,通过职场体验、企业活动等模拟活动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环境,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虽然日本产业界和教育界对创业教育有着不同理解,但日本已经基本形成了对创业教育的共识,即创业教育不是指专门狭义的培养创业家的教育或企业家速成培训,而是倾向于广义的培养创业精神的教育,是将创业家精神的培养方面、培养经济头脑的经济教育方面、创业必备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结合起来,以社会实际的经济活动为教材的课程学习和体验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教育。[5]

高校创业教育在国外已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美国高校在20世纪60年代末首开创业教育,之后,大学生创业热潮迅速在世界范围蔓延,创业和创业教育很快成为世界各国政界和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政府纷纷将创业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富有挑战型人才的战略,积极部署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创业的实施计划。日本由于受长期的经济萧条和体制的约束,直到1995年日本政府为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应对未来挑战的创新型人才,出台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大学创业活动才开始出现。由于政府从环境、教育、制度等方面对创业教育的积极推进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战略的配合,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创业教育在日本呈逐渐高涨的趋势。

2.日本创业人才胜任力特征分析

创业人才即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基于胜任力理论,作为一名出色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创业人才所具备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家精神。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就来源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的复苏同样依赖于企业家精神。因此,果敢的挑战精神、实践能力、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是每一个时代创业者都不可或缺的。

(2)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长期以来,日本民族不仅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的、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能够在科学技术、地区产业、企业内部等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从而赢得了日本经济蓬勃、快速地发展。

(3)冒险。企业家精神本身就蕴含着诸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些风险和失败,才使创业家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产生创造和创造机遇。

(4)合作。由于受中国“儒家”文化和日本特有的“武士”文化的影响,日本企业都十分重视个人在集体中发挥的作用,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并将之视为民族精神和企业精神。尤其是面临重大决策时,企业家更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将这种合作精神扩展到企业的每一位员工。

(5)学习。通过企业内部职业能力的提升学习,学校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以及民间自行组织的夜校、私塾、研究团体等都为创业者提供了多种学习、培训的渠道。同时,作为创业者,还应善于总结创业经验和教训,通过学习典型案例提升创业能力。

(6)顽强。创业的艰辛要求创业者具备顽强的毅力和精神来面对创业中的一切困难和险境。日本企业家在技术革新、产品推销、增产节约、市场占领等方面创造的无数奇迹都与其顽强的毅力分不开,这也是日本大学创业教育中较重视的一个方面。[6]

3.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实施

(1)日本大学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创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定位是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根本和指导思想。日本大学创业教育定位,见表2。

由表2可知,日本大学创业教育定位为创业重视型、地域连接型、全球战略型、日本本土型和理论活用型5个层次,这些人才培养理念的定位都是各开展创业教育的大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不同定位。

(2)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实施。[7]

第一,开设创业教育大学的数量情况。2009年,日本经济产业部于7月23日至8月22日和9月3日至10月15日分两次对全国从北海道到冲绳的734所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表明:全国有247所大学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讲座,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46.1%,与文部省2001年的调查相比,实施创业教育的本科院校和研究生院在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第二,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情况。在开设相关课程的调查中,被调查的大学中本科有32所开设了相关课程,占学校总数的6.0%。其中,国立的有2所,占国立大学总数的2.6%,公立的有3所,占公立大学总数的4.9%,私立的有27所,占私立大学总数的6.8%。全国有33所大学的研究生院开设了相关课程,占大学总数的6.2%。其中,国立的有9所,占国立大学总数的11.8%,公立的有2所,占公立大学总数的3.3%,私立的有22所,占私立大学总数的5.5%。此外,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院开设的企业家教育相关课程大都是在经济领域和企业经营管理范畴,只有少部分涉及医疗、福利、产业科学技术、工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等领域。

第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院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内容。①大学本科的授课内容:在大学本科的创业教育课程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校开设有关企业经营的理论和企业经营案例;有34.1%的学校开设了企业企划制作的课程;有30%的学校让学生制作企业企划;有24.8%的学校聘请企业经营者传授经营之道;有23.8%的学校开设了市场方面的课程;有12.7%的学校开设了有关法律和知识产权的课程。②研究生院的授课内容:在研究生院的创业教育课程中有61.5%和57.3%的分别开设了企业经营理论和企业经营案例;有34.1%的开设了企业企划制作课程;有30%的学校聘请企业经营者传授经营之道;有24.8%的学校让学生制作企业企划;有23.8%的学校开设了市场方面课程;有11.9%的学校开设了有关法律和知识产权的课程。

第四,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院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①大学本科的授课方式:有65.9%的学校以在职教师上课为主;有24.6%的学校聘请校外教师上课;17.3%的学校组织学生讨论;有14.9%的学校让学生集体模拟训练。②研究生院的授课方式:有68.9%的学校以在职教师上课为主;有27.8%的学校聘请校外教师上课;27%的学校组织学生讨论;有23.1%的学校让学生集体模拟训练。

另外,从学生参加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来看,大学本科国立学校占32.7%,公立学校占10.0%,私立学校占18.0%。研究生院国立学校占32.9%,公立学校占38.1%,私立学校占25.2%。

第五,大学开展与创业教育有关的活动情况。调查表明:有19.7%的大学开展了与创业教育有关的活动,36.9%的大学却没有,另有43.8%的大学没有回答。在开展创业教育有关活动的大学中,有9%的大学开展了相关专题讨论会,7.1%的学校开展了与企业企划有关的知识竞赛,有6.3%的学校已制定了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制度,有6.2%的学校具备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创业援助设施。

三、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启示

日本大学的创业教育虽然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并曾一度被西方发达国家视为国际社会中“创业教育落后国”,但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之后,日本的创业教育已今非昔比,呈蒸蒸日上的趋势,尤其是大学的创业教育,为日本社会培养了无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其创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我国的创业教育也是有所启发的。

1.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有利于创业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实施创业教育的各大学都依据自身的发展历史、背景、教学资源、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目标等定位了各自的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开展不同特色,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创业教育。

2.突出学校资源特色,积极营造创业环境。

各大学尤其是近年来对创业教育热情高涨的私立大学,纷纷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学生营造创业环境。如早稻田大学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和庆应大学的医学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等均发挥了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3.官、产、学密切配合

日本各实施创业教育的大学都十分重视与政府和产业界的密切联系。

政府方面,政府各界与教育相关的部门都对创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青年自立挑战计划”的“政府联合部署”到《技术专业促进法》的颁布以及出台简化新公司申请程序、资金援助等,政府都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产业界方面,不仅向大学提供人才需求意见、学生实习基地、开发创业教育教材、课程、设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案,而且还积极促进大学研究成果的专利化和商业化。

大学方面,在政府和产业界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创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创业教育课程并利用这些有力条件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4.创业教育贯穿学生不同教育阶段

从小学开始,日本政府便开始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通过送报、勤工俭学、开设“商店街”“创业发明大王”等活动和课程,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的空间。各职业教育机构也通过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活动和技能培训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各种创业的条件。大学阶段,开设多样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创业学习机会。

5.大学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配合

日本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十分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挖掘地域经济的资源并与地方资源优势相结合制定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与地方的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还可使大学的创业教育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发展的日本创业教育,终于在不断学习、探索中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并呈蒸蒸日上的势头,这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相信中国的创业教育也同样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性、岗位胜任力的合格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海涛.胜任能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科学与管理,2009(4):15

2 中央教育審議会.我が国の高等教育の未来像[R].東京:中央教育審議会,2001:12~13

3 起業家教育研究中心.起業家教育の理念[J].起業家教育研究中心,2000(3):2~3

4 経済産業省.創業ベンチャー支援事業調査報告[R].東京:経済産業局,2003:7~8

5 李志永.日本大学创业教育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9(8):65~67

6 李志永.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9(3):40~43

上一篇: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 下一篇:支架式教学理念指导下优秀大学英语教师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