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教学中“虚伪”的面纱

时间:2022-03-12 01:48:54

【前言】摒弃教学中“虚伪”的面纱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案例2]:教师让学生起来读书,学生由于紧张读得不够流利。这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微笑着说:“哪位同学能比他读得更好?” [思考]:这位教师看起来非常和蔼,但在他“虚伪”的微笑中所隐藏的潜台词是:“你不行,还是看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吧!”这样的评价只关注显性...

摒弃教学中“虚伪”的面纱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学期都要听一些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观摩课),一堂课听下来,如果我们根据评课的指标去评这堂课,往往感到准备充分而显得完整、精致、有条不紊,似乎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审视这堂课,想想学生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多少锻炼、收获了多少,我们就会发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地方是执教者为迎合评课人口味而设计的,是在做表面文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只要我们细细揣摩一下,便可揭开这些“虚伪”的面纱。

一、教师评价的“武断”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某些课堂教学中,原本极富情感的课堂评价却蒙上了“虚伪”的面纱。

[案例1]:在公开课上,学生正津津有味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一看下课时间快到了,就疾步走上前抚摸着他的头并打断道(说):“你讲得真好,非常全面。”接着就自顾做起了总结。

[思考]:尽管表面上是表扬的,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评价者对发言者和听众的不尊重。教师以其文明的评价(轻轻地抚摸)粗暴地打断了学生,以保证自己预设的教学程序的“完美”,完全没有顾及学生的需要和感受,这种虚伪的评价是无法得到学生认同的。

[案例2]:教师让学生起来读书,学生由于紧张读得不够流利。这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微笑着说:“哪位同学能比他读得更好?”

[思考]:这位教师看起来非常和蔼,但在他“虚伪”的微笑中所隐藏的潜台词是:“你不行,还是看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吧!”这样的评价只关注显性的结果,不注重参与的态度,忽视了大多数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无形中挫伤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发自教师内心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轻轻的抚摸等这些无声的评价都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那些虚伪的评价恰恰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二、教学预设的“精细”

教学程序是以一串环环相扣、节奏起伏张弛、过渡自然巧妙的教学环节组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现实教学中,上课成了执行教案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生怕学生“到处乱跑、自寻路径”,预设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黑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的一切活动。课堂教学的随机性与生成性仅仅表现在学生偏离轨道时,教师循循善诱地把他们引回来。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如,最近在我们这里举行的一次青年教师口语交际教学观摩活动中,笔者问一位执教的老师:“您在这次比赛中能得一等奖吗?”教师回答:“那要看同学们配合得怎么样了。”这位教师一语道破了天机: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教师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

我们在设计(编制)教案时,应该摒弃那些虚伪的面纱,教学时,应该在精心组织内容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情感、语言激发学生以外,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三、组织教学的“自我”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有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仅从满足“自我”需要的角度千方百计设计各种时髦热闹的活动,以使学生能够完全参与到学习中来,却往往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案例1]:一教师在执教的《卜算子 咏梅》时,为了让学生完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一味地朗读、背诵搜集来的诗词,而将原有的课文内容搁置在一边。

[思考]:所谓“完全参与”,是指全体学生全身心全过程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即学生表现出外在亲和、欣赏、兴奋沉思的表情;学生内在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有较强烈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师生间的教学情感传递正常进行;学生很投入地参与训练,训练速度快,效果好;学生表现出一定的悟性等,而不是在表面上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案例2]:一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正急于做精彩的点评,一位学生突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故作机智地说:“倾听是一种美德,请你耐心地听老师说说自己的想法好吗?”

[思考]: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课堂少一点规矩,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发展。这名学生在听了其他同学的回答后,急于要表达自己的理解,才会“插嘴”,插嘴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违纪、不对或不守课堂纪律的行为。然而,正是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起,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他才有了急于要表现自己的欲望,他才会不顾一切地说出来,而教师“虚伪”的面纱却将这刚点燃的思维火花熄灭了,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而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为了每一名学生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让我们摒弃课堂教学中那些“虚伪”的面纱,纵使有些遗憾,但是,学生思考了、交流了、收获了、学到我们也无怨无悔。

【作者单位:宿迁市实验小学 江苏】

上一篇:利用电视网络丰富音乐课堂教学资源 下一篇:因为有了“你”,世界才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