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03-11 10:05:04

集体备课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G635.1

集体备课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的最好的方法。对于发挥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体会:

体会一、教师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

1.思想认识的误区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始终认为集体备课是在做无用功,既费时,又费力。集体备课就是轮流备课;或者是组长备课,案。虽说减轻了教师负担,但没有实用性,浪费纸张。所以,要重点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让教师认识到集体备课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2.缺少研究的氛围

根据多次的集体备课来看,集体备课形式单一,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在进行集体备课时,不是一言堂,就是沉默,缺少浓厚的研究氛围,只是流于过程,导致部分教师在学校检查时只好从网上下载相关资料后,略加改动,就算完成任务,纯粹是应付检查。甚至有时,自己下载的具体内容都没有认真阅读就上交了集体备课稿。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根本达不到集体备课的目的。

3.跟踪教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要走出去,观摩集体备课,学习其方法,做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做到“集体备课与主题教研相结合”,每一次的集体备课教师都有收获。教师既能够认真研究教材,又能够借鉴先进的方法,取长补短,解决自己的困惑,让每一位教师尝到甜头,这样,教师的集体备课能力能够得到快速提高。

体会二、集体备课的操作程序逐渐完善

过去的集体备课,要么每位教师都拿出各种版本的参考书,一起简单分析,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了种种结论;要么是上网抄袭,根本没有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研究适合自己的教法和学法,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在安排课表时要考虑到同一学科应该留有相同的课外时间,为他们进行集体研究搭建一个时间的平台。

在备课组长的统一安排下,每次活动确立一个研究要点,大家围绕要点知识,从各自的学识、经验出发,提出自己对教材、学生、作业等诸多问题的看法,然后彼此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原因,找到适合自己的授课方法。对于授课细节,则无须过细规范。

规定集体备课的程序是: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专人整理――反思修改。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设计好教学方案,还要写好教学反思,阐述设计意图,列出感到困惑的问题,供集体议课时交流研讨。

w会三、学校检查加大力度

学校应将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重要标准,逐步淡化形式上的活动次数、活动记录、教案检查等的管理形式,将解放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作为办学的重中之重来落实,要重点检查集体备课中的“设计意图,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使“集体备课 ” 真正发挥教科研的作用,成为广大教师迅速成长的台阶。

在听课时检查集体备课的效果。要按学科听课,发现问题时及时协助改进,并且要求教师在课后写出教学反思,汇总,今后执教,少走弯路。

集体备课不仅要求教师写成同一份教案,而且要求备准、备全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调整状态,指导学习方法。

总之,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上一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的图文结合教学探讨 下一篇:小学数学“问题”导学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