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量规律的临床总结

时间:2022-03-11 01:52:13

中药用量规律的临床总结

药物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药物剂量是用药治病的分量,在一定情况下,药物用量的轻重、治疗效果也不同,如用药剂量较轻,达不到治疗目的,称为无效量;用药达到治病目的剂量,称为治疗量,其又分为最小治疗量与最大治疗量;用药超过最大治疗量,达到中毒反应的剂量,称为中毒量;用药超过中毒量,使中毒反应加剧,危及生命,引起死亡的剂量,称为致死量。中药治疗亦如此,所以应用任何药,其剂量必须在治疗量范围内。然而由于疾病的轻重、急慢、长短及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再加上药物的性能、剂型、配伍、使用方法等因素,医生决定剂量时,有作灵活性与针对性的综合判断,这是技术性很强而富有治疗经验的具体表现,所以中医曾有“不传之秘在于量”的说法。我们经多年的工作与学习,初步掌握了中药用量的基本规律,现总结如下。

患者方面

病情:指患病轻重程度。患者只感稍有不适,病情较轻,用药剂量宜轻,如用重药,即病痉药重,易伤正气。风寒感冒等轻症,中药微散风寒即可,用重药后出汗过多伤阴,大汗不止而亡阳。如病情较重,剂量宜重些,否则病重药轻,犹如杯水车薪,难伏病邪。如阳明气分高热患者,剂量宜加大,直折其穴,否则若扬汤止沸,无济于事。

病程:指患病时间长短。病程短的急性病,病势多急骤,剂量宜重,否则无力攻克。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程较长,身体气质虚弱,抗病力差,脏腑功能减退等。用药宜轻,妄投重量,操之过急,易生他症。肿瘤患者病程虽长,但是病情重,邪盛正虚,需攻补兼施,多以重量为宜。

年龄:从小儿、青年、中年、老年各年龄阶段身体的体格、体质、体力、功能、耐受力等状况,各不相同,用药剂量大有轻重之分,如小儿体格弱小,脏腑娇嫩,发育未全,药物欠敏,耐力不强等等,剂量宜轻,药量过重极易中毒;青中年成年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血气方刚,抗邪力强,耐受力大,药量可以稍重些;老年人身体衰老,体力减退,功能减弱,耐受力相对减低,药量宜轻勿重。

性别:男女之间的体格、气质、体力、功能、耐力等多方面是有区别的,用药剂量亦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女性用药量略低于男性为宜。如女性怀孕,活血化瘀与破血类中药是不能用的,如水蛭、大黄、桃仁、红药等;哺乳期女性,回乳类中药不能用;有生育力的女性,对卵子有影响的中药不能用。

体质:各人的体质都不相同,通常有强弱之分,强者的体力、抗病力等亦强,用药剂量可适当加大些。弱者的体力、抗病力、耐受力等相对也较弱,用药剂量适当减少些为宜。即使二人患相同的病,由于体质的差异,用药剂量亦有区别。对个别体质极度衰弱者,进补药时应从小量逐渐增加,否则虚不受补,反致萎顿。

药物方面

性能: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与功效,有很多的中药因剂量的大小不同,其治疗作用与效果完全不同。如红花为活血化瘀药物,用量小可活血,用量大可破血;益母草为活血利尿药,量小可活血,无利尿作用或甚微,量大才有活血利尿作用;肉桂为大辛大热药,量小能引火归原和促气血生长,量大可温补肾阳;大黄有泻下通便作用,用量小于3g则无效;木通可利尿消肿,量大达200g或以上,不但不能利尿,还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出现尿闭中毒,甚至会发生尿毒症危及生命。对药性平和无毒类药物,用量大些多无影响;对药性强烈类药物,如附子、干姜等大辛大热,黄连、龙胆草等大苦大寒药物,用量宜小,否则辛热易助热伤阴,苦寒易损阳败胃;对峻烈有毒药,开始用量宜小,按病情需要可逐渐增加。

剂型:煎汤是中医常用的剂型,汤剂服用便利,吸收快,起效迅速,便于药物的加减,其剂量多为常用量或稍大些。对膏、丸剂型,吸收慢,体内停留时间较长,防积蓄中毒,剂量宜小些。

质地:中药有草、根、花、叶、皮、金石、蚧壳、虫兽等,质地有轻有重,质重之药吸收较慢,剂量可适当大些,如代赭石、石决明、磁石等;质轻之药及芳香走散之药,如桑叶、、薄荷、木香、砂仁等,易吸收与挥发,剂量宜小。

配伍:中医处方多为几种中药配伍而成,常用的汤剂,其配伍剂量不同,效果亦异。如桂枝汤,为解表散寒方,将方中桂枝量加重,即为桂枝加桂汤,却可治疗心阳虚发奔豚症;如方中加重芍药量,即为桂枝加芍药汤,却可治疗太阴虚寒,腹痛症。一般复方中主治药物量可稍重些,辅助药物量宜轻,这是复方配伍的多数规律,特殊情况亦有例外。

制作:中药采集后经清洗、切碎、日晒、烘焙等方法,制成干燥性中药,含水分甚少,其剂量多为常用量。未制成干燥性的新鲜中药,如鲜藿香、鲜佩兰、鲜芦根、鲜竹叶等,含水量较多,其剂量可大些。

其他方面

季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气温悬殊,人体的气质、功能各有变化,同时中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用药剂量亦有区别,如温暖炎热季节,温燥性药物用量宜小,以免火上加油,助热伤阴;寒凉冰冻季节,寒凉性药用量宜小,以免雪上加霜,益寒损阳。

地区:祖国大地辽阔,有平原、山区、海疆等地区,气温相差较大,南方较热、北方较冷,各地区人体抗病、抗寒、抗热等能力不相同,南方人温热药用量宜小,北方人寒凉药用量宜小。

近年由于中医中药的发展,大力开发了颇多的中药剂型,除原有的汤剂、丸剂、膏剂外,现已有片剂、胶囊、滴丸、液剂、针剂、喷雾剂等。其用量除常用量外,我们体会按患者病情及药物功效等多种因素,灵活性选好用量,仍然必要。

上一篇: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患者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 下一篇: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