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区域经济怎样协调发展

时间:2022-03-11 09:37:28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怎样协调发展

【摘要】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应加快实施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 区域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常态,增速换挡将成为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长期主题。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经济新常态,并且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呢?

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发展不均衡、资源重新配置、缺乏创新支撑、受到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等主要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显现。“东强西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调整与之相配套的发展战略,着力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理论分析,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表现为:中西部地区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逐步提高,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还在东部地区,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东部地区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会逐步下降,中西部地区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是一种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世界各国的产业都将面临重构,生产资料等要素在全球范围进行重新配置。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换更加便捷。通过网络,可以有效整合资源,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促进虚拟制造和虚拟设计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步兴起,企业与客户间的沟通可以借助网络来实现,对于产品营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这对传统的经营方式和以往的经济运行方式都产生了较大冲击。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源配置中还需加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

原有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实施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并且成功地融入了世界经济的国际产业分工之中,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也面临新的挑战。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沿海地区的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作用进一步显现,外贸出口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而倍受重视。但是,应该看到经济如果过分依赖出口,就会产生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企业,出口和创新都需要投入成本,但国家政策性支持和庞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促使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而忽视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使得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缺乏创新支撑。

经济发展受到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但是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也日益显现。经济发展过程中正遇到土地供应量减少、能源供应不足等问题,并且随着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现有的发展方式亟待转型。据相关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土地沙漠化问题比较严重,有约17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出现了沙漠化现象,全国湖泊总面积较1950年减少了近2万平方公里,著名的三江平原湿地有80%变成了陆地,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国际上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等,也对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问题做出要求。可以说,在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上,我们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进入“十三五”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新型城市化必须选择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发展之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工业化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要求。这对区域经济发展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要把解决好区域间差距问题作为首要任务。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明显,即使是在一个省的几个地区之间,也有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存在。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种问题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也都曾出现过,并且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区域的生产要素、经济基础和市场发展速度不同,加之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重点不同,加大了这种不均衡现象出现的频率。客观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和资本在区域间形成流动,从而达到区域分工优势互补的目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宏观经济的效率。但是,当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民生事业发展产生较大差距时,就会造成基尼系数过大,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加快实施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产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加工贸易企业出口额大幅萎缩,特别是对广东等沿海省份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冲击较大。由于这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业务量剧减的情况下很难及时转型发展。透过危机,可以看出传统优势产业企业必须未雨绸缪,积极提高产品技术和质量,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改变单纯的加工、生产、销售模式,增加科技创造优势。二是加快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调整,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要加快企业的兼并重组步伐,引导优势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培育和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要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企I经营模式。要鼓励中小企业创业和科技创新,形成技术优势。要逐步形成大、中、小型企业相互补充的产业组织体系,有针对性地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尽快建立起现代产业格局。三是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打造发展新优势。要鼓励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生产工艺改造,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科技含量,开发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产品。要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管理,从国家层面规范和健全企业产品售后服务监管体系。围绕“中国制造2025”,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大型出口企业和品牌商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从增长速度转到注重质量与速度的协调统一上来,经济增长方式转为集约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加注重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不能单纯地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要围绕深化改革,鼓励企业立足市场需求开展产品和技术研发,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其次,要扶持在核心技术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引导企业加强关键技术和应用的自主研发能力。再次,要积极培育新兴科技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搭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最后,发挥人才支撑作用,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要努力营造人文环境和发展环境,消除区域间人才流动障碍,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作者分别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新疆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西部大开发时期新疆中小企业商业信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71262014/G02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林平凡:《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新经济》,2015年第3期。

②张晖:《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科学发展》,《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第6期。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上一篇:从办案人到阶下囚 下一篇:享受阅读 滋养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