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自主创新 弘扬创新文化

时间:2022-03-11 08:45:00

坚持自主创新 弘扬创新文化

自主创新必须遵循创新的规律及方法,还要有创新的文化做支撑,因此坚持自主创新需要弘扬创新文化。

党的十提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今年七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创新型国家,到2049年建国百年时实现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吹响了迈向科技强国新征程的号角。走创新强国之路,首要的是坚持自主创新,这既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极,又缔造未来。在今天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我们绝不能失去新的发展机遇,而只有坚持自主创新,真正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抓住机遇,而避免丧失机遇。这关系到中国的未来。但自主创新必须遵循创新的规律及方法,还要有创新的文化做支撑,因此坚持自主创新需要弘扬创新文化。

2006年全国创新大会,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因为只有自主创新,中国制造才能走向中国创造,经济大国才能成为经济强国。所以,自主创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这次党的十提出创新强国之路,既是中国人民的人心所向,也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只有坚持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内生增长,绿色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建成我们中国特色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实践证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落后于发达国家且差距较大时,引进是一条捷径。我国30余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年的引进。但是,当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渐缩小,被引进国家认为我国的发展影响到其自身利益时,再依赖引进就是白日做梦、自毁前程,也不可能。从联想购并IBM来看,核心技术买不来,购并也不可能,唯一的途径就是自主创新,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选择,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所处的特殊阶段。而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就代表了国家的创新能力,而且越来越成为国家重要的竞争力。我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

引进只能缩小差距,创新才能决胜未来。目前我国高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来改变。我们虽然创造30年高速发展的奇迹,但与日本、韩国相比,自主创新进展仍不够大,世界级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营创新型的大企业仍不够多,世界知名品牌也不多。世界各国的国策都支持本国的企业创新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我们既要深化改革开放,同时也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尤其要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支持极具潜力的草根创新。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企业的创新效率也大大提高,国家的创新政策效果开始逐步显现,局面明显好转,风险投资也愿意跟进,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大有希望。我们要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提升,从大国向强国过渡。自主创新只有更加开放才能实现,因此要加快国际化步伐。自主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寂寞的长跑,尤其是企业搞创新,绝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千难万险,千万不能动摇。自主创新需要一代接一代踏踏实实去做,而且多数失败少数成功,因此我们绝不能半途而废。

我在调研中发现我们的创新中有一个弊病,三个难点,四多四少。

一个弊病就是前些年合资取得了成功,尝到了甜头,同时也带来了恶果。就是模仿,形成了习惯,外国做什么,什么火做什么,看外国人脸色搞创新,看领导脸色搞创新是不可能有真创新的。行政化急功近利和投机心理都不可能产生创新火花。做科研项目刚开始就要成果,做产品刚开始就要产业化,习惯于短平快,只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这个弊病亟待克服。比如研究型的大学要以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为主,中科院要以重大的科学工程和战略高技术为主,还要供给科技人才,公益院所要提供公共科技支撑,其他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要服务于“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但是现在具体的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单位只要有项目就抢,不管特色与分工,这种做法影响到自主创新的质量与效益。

创新有三个难点,一个是垄断,据调查,28个行业21个已被跨国公司垄断,垄断阻碍创新,垄断早晚要出问题。二是融资难,大量的软件公司得不到融资而胎死腹中。三是知识产权问题。在当年仿制快速发展阶段,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是跨国公司的利益,现在保护的是企业创新之路。有的企业因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巨额投入无回报,企业难以为继,半途而废。

存在四多四少,面向国内的多,面向国际的少。考虑眼前的多,考虑长远的少。模仿山寨多,独创少。创业多,创新少,这也是客观存在。很多创业公司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创新有其规律和方法,用山寨的办法搞创新,喊得再响,做出来的是山寨还不是创新。走在别人前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新产品新工艺首次成功才是创新。真正的创新成果是完全出乎人的意料的,看了觉得惊奇、没有想到的成果才是创新。当然,有些需要攻克的难关也是创新,但完成作业和任务不能算创新。自主创新必须尊重其规律和特点,还要学会尊重创新的方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这个问题。我今天要特别强调的是,低成本模仿,山寨文化与品牌文化是冲突的,相悖的,创新绝不可能靠山寨可以获得,创新文化是创新的脊梁和核心价值观,没有创新文化创新是不会从天而降,也不可能持续。

科学技术人员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科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自由探索、理性质疑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当今世界创新步伐之快前所未有,各国都把它作为经济转型提高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自主创新需要一个文化建设过程。从国际创新规律看,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而弘扬创新文化,解放思想是前提。

弘扬创新文化要增强原创意识

我们现在抓项目很了不起,项目做得都很好,但挑战权威的意识不够强,创新的想法不够多,创新的文化氛围不够浓。缺乏个性,不敢当先。创新从本质上是反权威的,过于迷信权威就难以创新。创新某种意义上讲也许是从藐视权威开始的,只有看到它的不足看到它的缺陷,才知道创新有机会,才有可能激发创新的激情。一项新产品被广泛使用,广泛地占领市场,但同时一定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被淘汰被取代。实际上一项新技术革命出现的同时,也预示着会发生令人震惊的和巨变。如果没有原创意识支撑的创新文化,就难以出现奇迹,也不可能做到知识产权保护。因此,原创意识是创新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需要有原创意识。科学的使命是不断地纠错。创新需要敢于超越前人和洋人,承认差距但没有必要一切跟外国人跑,外国人没做的要敢做才可能创新。尊重院士并不是不许超越院士过去的理论,要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前沿才是创新与科学的追求。

要树立“崇尚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

科学从来都是在不断纠错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宽容失败是科学萌发的土壤。在创新初期,失败比成功更有意义,正确对待失败非常重要,在科学道路上没有失败过的不是好科学家。现在企业和企业家怕失败,社会上也缺少对失败的宽容,太功利、太浮躁,急于求成,搞不了创新。要悟通感觉,要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创新,在失败中前进,不能作秀炒作。容忍创新者的失败是硅谷文化的突出优势。缔造引领未来产业,就要勇于尝试新事物新领域,而要尝试就一定会有失败。在硅谷,一个创业者因为创新失败得到的不是嘲笑而是尊重,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会有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大潮。但中国现在的文化氛围还是“成者王侯败者寇”,这种文化不宽容失败者。再比如不论是大学、研究所还是企业做项目,都强调百分之百成功,这是不符合创新规律的。

市场需求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

要坚持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技术必须跟着市场竞争的需求和人类的发展而成长,这是技术创新的机会。我国目前重技术、轻市场,重和奖励,不重视市场效果的导向,这是大量成果用不上的原因之一,这种评价也阻碍了创新。近些年出现科研活动过度利益化现象,导致浮躁与学术不端,也影响创新。教育和科研中出现的行政化、功利化、同质化、空心化都影响创新。创新研发的选题很重要,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现在选择与发展不适应。现在项目一是缺乏超前性,二是缺乏针对性,即使做出来的项目,转移到企业也有一定难度,更不可能像现在文章上写的每个都可以产业化。我发现产业创新中,有的人讲外国头头是道,讲中国市场竞争与产业现状不了解甚至脱离实际,为什么造成所谓的技术变钱难,难以成为先进生产力?缺乏针对性、适用性,远离市场是重要的根源。调研中发现一批优秀科研人员与工程师掌握的技术比较先进,但商业模式普遍很差,原因是不了解市场,又很固执,听不进去意见与建议,导致许多项目半途而废。中国现在的创新是数量和质量的改变,由技术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包括产学研的创新。在中国的创新文化中,有人认为技术创新是创新,管理创新不是创新,至少不是有太大价值的创新。作为技术的发明者,因为看不起管理创新,做出的许多新技术不愿意给企业家管,但自己又不会管,导致许多创新技术都因为管理不善半途而废。技术创新坚持的应该是应用导向而不是技术导向。技术创新的规律和经验一再表明:技术专家评不了、也实现不了技术创新的真正价值,要由市场来选择。市场在选择过程中,即重视技术的创新性,也重视技术的商业性。

创新需要激情和火花

创新的火花是创新的源泉。创新不能靠硬性的规定和要求,市场动力、市场感觉、市场竞争的激情和爆发出来的火花才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创新靠布置任务实现是很难的。有研究显示,经济困难的时候,往往是创业的高潮期。也有人说资源越丰富,钱越多创新动力越弱。中国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创业者,一无户口,二无工作,三无后台,他们创业是逼出来的。创新也是逼出来的,有挑战才能有创新,我从许多企业了解到,他们创新是因为外国不让进口,国内也没有,逼上梁山只能创新,他们的创新也是逼出来的。

创新的思路是碰撞出来的,冥思苦想搞不出创新,要鼓励合作创新。一些人认为,创新就是单枪匹马,都想自己包打天下,这是违背当代创新规律的,是不可能获胜的。事实上,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分工,是当代高科技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和特点。创新是需要合作的,因此必须有团队意识,有人说我们面临的是单个天才,单个英雄企业打不赢的战争。遗憾的是,许多科技人员习惯关门自己搞研发,存在“基础研究不基础,应用开发不实用,自由探索不自由,基本围着项目走”的现象,这种文化和意识中的缺陷,是急功近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外,产学研和上中下游形成互动创新,彼此间有分有合,但我们的这种互动意识和行为远远不够。很多东西我们也研究了,和他们一同起步,但在中间被消耗了,错过了发展的良机,也没有在经济中发挥作用,今天的创新,我们要反思这些问题。

关于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

目前中国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世界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商品走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显示了中国人的威风。中国制造,我为你骄傲。中国制造让外国人害怕。2011年,中国生产计算机3.2亿台,手机11.3亿部,彩电1.2亿台,空调1.39亿台,汽车1841万辆,电冰箱8699万台,洗衣机6670万台,几十项产品生产数量世界第一。中国由一个穷国发展成经济大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制造给我们带来了辉煌,中国制造多少人为此付出了汗水、智慧、奋斗与坎坷,实在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而且要发展它。没有强大的产业,国家就没有力量,就没有实力。我认为失去中国制造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关于中国制造业成本中劳动力由廉价过剩到短缺,所谓刘易斯拐点,我认为还有十年左右,我们要珍惜发展机遇。自主创新战略实施以来,也看到了希望,形势很好,但是有的不太重视中国制造,不太重视实体经济。我认为失掉了制造业的优势是很危险的,中国创造只有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中国制造是中国创造之母,中国制造是中国创造的基石。制造能力下降,我认为就意味着创新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和空中楼阁。美国制造业下降教训深刻,有人说美国失去制造业就失去了未来,这种情况发人深省。美国制造处于空心化困境中。据说奥巴马找到乔布斯,希望他能为改变现状做点事,把工厂搬回美国去,但乔布斯说已经搬不回去了。美国制造业的衰落,使其重新审视创新和制造业的复杂关系。有人说,美国制造业的衰落是外包惹的祸,美国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失去了对制造业及制造工艺的了解,研发成了纸上谈兵,空对空。比如,美国光电子制造商把生产线迁出美国以后,实际上放弃了光电子技术的研发,一项被认为是离计算机甚至是光学感应器的仅几步之遥的新技术革命就夭折了。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中国不失去中国制造,在中国制造中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国创造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出现。

近来,美国提出绿色新政,重塑制造业,利用页岩气带来的能源革命和所谓的黄金时代,利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叠加制造模式、3D打印机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创新制造业,美国推行颠覆式创新,目的是淘汰现有制造技术和产业。比如,石墨烯的出现将使材料功能提高百倍,也许会突破人类预测。再比如,日本家电之死的启示。2009年日本家电由出口国变成进口国,三家家电巨头索尼、松下、夏普2011财年亏损1273亿元,三家金字招牌可能退出家电,实际已经死亡,但它不是质量差也不是技术不先进,仍然被淘汰。日本企图在能源和医疗东山再起。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中国创造,以中国创造来迎接新的挑战。建议中央进一步制订支持中国制造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营造中国制造的创新文化。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创新

我在调研中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难度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项目比较难,很多项目看不准。当然不研究也不行,一点风险不担也不可能有未来。而传统产业我们比较熟悉,有多年生产和市场竞争的实践,我们知道应该研究什么,而且下功夫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攻下来,使传统产业有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研发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传统产业创新一旦成功,就可以大规模生产,中国制造就会大放异彩。即使在世界先进国家,传统产业也占GDP的90%多,新兴产业只占10%以下,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又要重视传统产业创新。我们国家的国情是发达和不发达、现代与落后生产方式并存,存在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象,因此创新也要多元化,新技术要上下照顾到。这是我们使命所在。全国政协2011年主持了中国制笔业调查与研究,中国每年制笔60-70亿只,但笔尖和墨水因依赖国外而没有解决这两个技术难题,使中国整个制笔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实际上笔尖和墨水解决以后,我们整个产业能实现腾飞。许多人不重视,认为你还搞这个,他们都在搞战略性新型产业。所以战略新兴产业也不能拔苗助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敏锐地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和项目。要选对选好不易,选了就要坚持不懈地做,如果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最后将一事无成;如果什么都做,最后仍然可能是一事无成。比如腾笼换鸟,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麻雀赶走了,鸟又没来,成了空笼子。所以一定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这都值得研究。创新既要异想天开,又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实现创新驱动,建设绿色发展好前程。

关于技术溢出问题和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这是我们创新中遇到的两个问题两种观点,实际上是两个极端。第一个问题是说中国不用创新,靠人家技术溢出就行了,依赖它国技术就行了;第二个问题是经费不够也创不了新。第一个问题是有人用改革初期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大的时候,引进经验来套我们现在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这是完全脱离实际、脱离世界市场竞争的一种幻想,把你死我活的创新之战置若罔闻,等着天上掉馅饼,是不可能的。北京大学有学者利用国家统计局数据研究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转移,结论是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外资企业给内资企业有技术转移效应。相反,外资企业多的地方,内资企业发展水平更低。经开区比高新区建设早十多年,大量外企自主创新反而比高新区慢,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二个问题是世界银行2006年的报告,认为中国劳动成本上升,失去了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同时又没有钱搞高端的技术研发,就会掉到陷阱里上不来,这就是所谓的备受理论界和全球关注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我认为这也是脱离了中国发展的实际。我们现在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在发展和竞争中,不失去中国制造,就不会掉到陷阱里,我认为中国能够成功地迈过中等收入陷阱,走向理想的彼岸,中国制造的雄鹰早晚会插上中国创造的翅膀展翅飞翔。

增强危机意识,鼓励开放意识

世界五百强里许多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都是数十亿美金,中国的华为公司也是每年把销售收入的10%用做研发。这些公司这么做,是因为有强烈的危机感,不研发不储备新技术就会在市场竞争中灭亡。但从中国的现状看,许多垄断性的大企业缺少激励机制和长远的制度安排,存在依赖垄断和短期效益导向,巨大创新潜力得不到释放。这种缺乏危机感的问题带来的就是创新动力不足,就是中国的企业大而不强。通常国际上以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来衡量高新技术企业。现在中国研发成本性价比约是外国的十分之一,科研人员工资低,中国企业可以拿较低投入创造较多的知识产权,这是难得的竞争优势。这种难得的机遇非常宝贵,但也会转瞬即逝。我们要培养企业的危机感,进而形成内在的创新动力。

关于扩大开放与科学发展观。当年邓小平带头植树影响很大,中国环境变化也很大。1992年我国制定21世纪议程,后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于库兹涅茨转折?—在经济不发达,没解决温饱问题时,开荒多土地扩张,使生态破坏严重。经济发达发展后,农耕缩小,开始重视自然生态恢复,这种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的U字型关系,国际上称为库兹涅茨转型。中国的发展是已经开始转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种转型与库兹涅茨转型相近似。

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有一些领域还是一个封闭的小系统,所以还在谈开放,改革开放的路还很艰巨很漫长,还需要我们做出极大的努力。今天的竞争早已超越国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关起门来搞创新是没有出路的。即便强大如美国,也必须打开国门搞创新,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一起参与。中国的文化中还存在条块分割、老大自居的问题,自成体系养了一批淘汰的技术与设备,跟不上自主创新时代的步伐。高技术市场的发展没有国际国内区别,只有具有开放意识和全球眼光的创新者,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创新奇迹。

培养创新人才是关键

我们有2400万在校大学生,这是最宝贵的创新资源,但这些人才没有用好。中国怀才不遇、一事无成的天才很普遍,很多人学而无用,浪费人才资源。目前存在文物是国宝、人才不是宝的错误观念。从国际上看,不论是微软还是FACEBOOK,都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的成果,而我们现在的文化没有把这类年轻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中国大学走自己封闭的圈子里自拉自唱自己改革,中国30年改革一条经验是开放促改革,而今天中国其他人都很少有机会参与大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不能拔苗助长,需要好的环境,让创新人才的潜力充分释放。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我们的教育中过于强调应试的弊端由来已久,学生在中小学只要考试成绩好、名列前茅就万事大吉,但创新能力差,缺少争论讨论和批评性思维,不会主动学习,创新的兴趣没有形成。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强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我们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一个只靠背标准答案应付考试的孩子是难以出现创新萌芽的,更难以长成参天大树。弘扬创新文化一定要从青少年抓起。青年教育是大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说,年轻人自杀增长过快,全球每40秒钟就有一人自杀。

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建成世界科学中心。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关村要建设科学中心,涌现和凝聚一批科学巨人是关键。但目前,我国在科学创新方面缺少科学巨人的引领,亟待采取战略举措加快造就一批世界级科学大师,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人才国际化最重要的是人才流动,国际化、全球化靠人才来实现,这是国际化的关键和特点,在全球竞争中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国际化最显著的标志。希望中关村率先建设大师辈出的创新文化,要敞开胸怀吸纳天下顶尖人才。美国当年起飞是从世界几十亿人中挖去最顶尖的人才为他们服务,我们从留学生中选,大多还没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这需引发思考。

据说自1964年开始,美国实施白宫实习计划,为青年人提供在到白宫在最高机关实习的工作机会和顶级培训,培养出很多杰出人物。尽管风险大,一直有人反对,但延续到今天,实属不易。近几年又增加接收香港、台湾甚至大陆人。白宫实习计划扩大到了外籍人士,美国这是在扩大它的影响力,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上世纪中叶,全球化加快,世界各国出现了互相依赖,世界交融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未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在知识、文化、思想和视野方面真正交融和交锋的世界。现在有人讨论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各执己见,但有一点值得研究,我国老一代科学及文化大师精通东西方文化,现在这种人才不够多。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文化,必须站在世界文化巨人之上,这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我们面临的任务之一是把中国推向世界,并得到国际社会普遍的认可,目前我们还没有能真正吸纳世界文化的精髓。世界文化对中国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中华民族文化也没有能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这对我们是一大挑战,让世界了解中国、采纳中国,是未来面对的新课题。有人说,如果你将需要世界的力量,必须面向世界文化,但中国文化融入世界,目前我们还缺这方面的人才。我认为中国出现一批这种人才非常迫切,这对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所具备的国际化的先进文化非常重要。

要培养创新、超越和引领意识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从学习引进阶段提升到创新引领阶段,面临角色转换的考验和各种压力。但是,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的先进技术还没能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比我们想象的要慢,而且要难的多,至今没有发生重大转变,许多地方表现出有知识没文化,有人有钱缺志气,没有梦想何谈创新?没有远大理想,没有伟大气魄,不可能有大创新。目前思想观念还不适应,跟不上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在新一轮发展中,谁领跑产业创新革命,谁就领跑世界。我们不能再畏首畏尾,仰人鼻息,要利用金融危机后创新科技带来的新的国际分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要牢固树立敢于创新超越外国人的自信心,抓住机遇,放飞梦想,大力弘扬创新强国的亮剑精神。

弘扬创新文化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已经迈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强国的新征程,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做出重要贡献。我们这一代人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彻底摘掉自明朝以来300年受制于人经济科技落后的帽子,亲手建成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充满信心,我们为此奋斗!

(作者系中国高新区协会理事长)

上一篇:日本老人爱住养老院 下一篇: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