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时间:2022-03-10 05:13:34

浅谈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景观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本文以包河沿岸滨水空间景观改造工程为例,对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滨水空间;景观规划;意义;原则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水被喻为生命之源,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同时,对维护生态平衡、空间结构变化、城市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对我国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城市来说,城内河流因城市的发展而受到严重破坏,进行滨水区域实施景观设计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工程概况

泗阳包河总长约11.2千米,共分为中包河、总包河、北包河、南包河四段,属城市内河,因城市发展导致水体污染、河道破坏严重,现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对该河流进行改造,改造内容涉及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铺设、水体净化以及景观改造与建设等问题。

二、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意义

1、城市人们生活需要。如今市民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滨水地区一般是城市景色最为优美的地区,以其景观环境上的优势吸引人们前往。它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的景观质量,而且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2、景观生态需要。城市中的河流以其活跃性而成为景观规划中最有生气的元素,它集中体现了城市丰富的物质文明以及深厚的文化积蕴。成功的滨水景观建设有利于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强化人们心中的地域感。同时,滨水区具有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它能调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的气候,促使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

3、经济发展需求。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如加拿大的多伦多、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国内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相继实施了整治、改造等开发建设,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滨水地区的园林景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涉及社会、生态、经济等比较全面的内容。合理的滨水园林景观设计能充分结合城市滨水地区各种景观,保证滨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促进城市发展新的契机。

三、基于生态的滨水区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充分尊重、合理利用河流沿岸的原有自然条件,以免除或减少未来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破坏,营造绿色生态的滨水空间。滨水园林生态建设要强调宏观的整体和谐,规划要具有全盘统筹的战略眼光,同步发展,设计宜与自然的形态相依。

2、公共性原则。保证沿河风光带的公益性、参与性,使每个人拥有自由享受景观空间的权利,同时在设计中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方便和愉悦。

3、人文性原则。充分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建设赋有历史特性、文化特质、时代特征及生活特色的沿河景观。

4、关联性原则。保证规划区域内景观分区、活动单元有机布局、生态与人造、分区与分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5、景观性原则。既要考虑排污以及泄洪问题,也要考虑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增加城市居民的娱乐以及参与机会,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性的要求,塑造优美的整体景观。

6、连续性原则。滨水园林规划应既满足时代的需要,同时又要做到不损害后人发展需求的能力,尽可能做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结合滨水区的自然规律,以开发滨水园林景观为主导,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核心,使人与自然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考虑合理的分期实施方案,确保近期与远期的衔接和各阶段的景观效果。

四、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

1、河流改道或者封盖,床体过度开发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常常将明渠改暗渠来减少滨水区污染河段,主要目的是减少蚊蝇及恶臭对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扩大可利用的土地面积。这样也容易使生态系统遭到进一步的破坏,使城市环境的生态化浪费最宝贵的资源。许多河床遭到大面积开采,使往日风景秀丽的河道面目全非,而且可能危及河道的安全,湿地原本多样性的生态结构被挪作它用。

2、过量排放废物污染滨水区

许多城市的河流成为城市污水排放源,污染物严重地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所在区域内大量生物死亡,破坏了滨水区域物种的多样性。有的甚者将滨水区当成垃圾填埋场,导致湿地填平、河道堵塞,降低了滨水区缓解洪水的能力。这些都使本应净化环境的滨水区,变成人人不敢靠近的污染源,严重地破坏了滨水区的景观。

3、盲目对河道进行改直工作

为了提高滨水区的河流的行洪能力,把自然形成的弯曲河道改直,这样虽然提高了疏水能力,但是也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结构,导致部分物种绝迹。部分河道固化后,河水不能渗透到两岸。两岸种植草皮的人工绿化带不但起不到涵养水源以及调节温度、湿度、降雨的作用,反而需要大量的人工维护以及绿化用水等费用。部分河道用水泥衬底和护衬之后,使水系与生物环境相分离,降低了自净能力,容易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

五、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生态规划与改进方法

1、密切结合环境

滨水园林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环境,包括动人、微生物、植物的种群与土、水、光、气、热等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联系、制约的结合体。规划设计应落实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划定滨水自然生态的发展空间,保护城市滨水区域内生物的多样性,通过河道改造,在泗水河源头采用沉淀池解决水质净化问题后,两侧全线截污,建设西大院公园,最终达到清水入城、源洁流清的效果,从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2、以人为本

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必须满足人类生存、居住、愉悦、出游与发展等要求,体现对城市居民的关怀,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特点以及活动行为特点,创造出满足各自需要的空间,如宽阔的草坪、运动场地和古建筑等。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和运作都要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保证滨水景观建设的投资与收益达到最优。在本工程中,规划设计处解放路至人民路段,参照韩国清溪川商业中心模式,两侧为硬铺,采用台阶、叠水等形式,达到亲水效果。

3、结合水域,形成生态的滨水景观

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水陆植被连成一体,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因此,除了满足水运、灌溉、防洪等要求外,滨水岸线可以尽量采用生态驳岸。在本工程中,规划设计洪泽湖大道至泗塘河段,参照山东济南小清河、德国杜塞尔多夫模式,借鉴改造经验,营建生态河道,以保护自然形成的岸线特色,采取灌木丛、林地与草坪相结合的配置方式,尽量减少钢筋混凝土的渠道。对于水源的保护地,应种植耐贫瘠抗病虫、生长量大、净化水的植物种类,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4、满足需求,创造丰富的滨水空间

为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滨水区景观规划需要考虑到人们回归自然、亲水的愿望。结合城市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不同的区位和规模,布置多功能以及多样性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市民的需求。

5、与自然、历史文化相映

城市的滨水区域一般隐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痕迹,规划中应注意尊重地域特点,保护和挖掘历史传统人文景观资源,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新的形象。

六、结语

滨水区是城市特色集中表现的荟萃点,人们可以从它的景观表达中感受到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开发建设好滨水景观,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对塑造城市新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对包河进行改造的时候,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尊崇生态优先的原则,形成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9).

[3]吴周.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设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20).

上一篇:火电厂主厂房结构三维计算实施细则浅析 下一篇:房建施工安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