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时间:2022-03-10 01:34:57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摘要]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关键词]质疑勇气;质疑机会;质疑空间;质疑方法

一 、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质疑的勇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兴趣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注重师生间合作,形成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针对学生质疑时自卑和紧张的心理,教师可首先利用名人故事提高学生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如讲牛顿、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其次,消除学生懒得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思想情绪,激发学生敢问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的勇气,即使问得不当,问的离题,也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习不仅是理智的活动,更是理智与情感两种活动的交织。教学过程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所以,还应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如果采用愉快教学法,在课堂上形成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就会对这门功课有兴趣,就会被教师讲课所吸引,就会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教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尽量少提问,多讲授,甚至“满堂灌”。这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的主要任务只是被动地接纳和记忆现成的知识,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发问,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逐渐消退,思想僵化,阻碍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启发式”是以贯彻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根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思路,通过一步步分析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把学生从被动位置推到主动位置,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鼓励学生多发问,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善于捕捉其思想的火花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质疑的勇气和信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当然,教师的启发,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已知”产生疑问,对“未知”产生兴趣。总之,要给学生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不搞“一言堂”,不搞包办代替。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诱使学生探求——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的设疑会对学生的质疑思维起助推作用。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宜简单化,而应是有思维性、层次性、逐步拓展性,通过设计的问题,一问套一问,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诱使他们尽快地进入思维状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自己的探求欲望,而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直接说明答案。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也理应成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主战场。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奋其力,自求其果,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思考、去探求、去创造。鼓励学生持不同观点,对学生回答不求全,但求新,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因此,教师要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风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都可融入到教学中去。

四、注重对学生思路的引导,授之以渔——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当上完一节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的回答只是哪里懂了哪里不懂,哪里还不太懂,或是哪个题不会做,哪个题没听明白,等等,这说明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尚未进入探索性的思维状态。学生提不出问题,不会提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还没有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质疑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设问质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二是讨论质疑。在教师指导下,抓住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地方质疑,有机地诱导学生主动出击,阐述自己的观点,广泛地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三是归类质疑。对一单元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特点、语言特点等进行归类,从归类中质疑。四是联想质疑。在阅读和写作中,让学生对文章材料进行黏合、扩展、补充、延伸,通过想象甚至幻想的方法,进行创造性阅读或写作,从中提出质疑。五是多向思维质疑。从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六是学科渗透质疑。通过学科间知识的质疑,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上一篇:如何学好钢琴 下一篇:快乐教学,让音乐课堂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