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奖励条件对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影响

时间:2022-03-10 08:56:54

不同奖励条件对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设计了“听声音猜玩具”的游戏任务,以182名平均年龄5.73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了儿童的诚实或说谎行为(诚实是指儿童坦白自己的违规行为,说谎是指儿童隐瞒自己的违规行为)与不同奖励条件的关系,同时通过对诚实原因的分析,初步考察儿童诚实行为的心理抉择模式。结果表明:(1)在猜对玩具有奖励的游戏中,大多数儿童发生了违规行为(偷看玩具)。(2)只要有精神奖励存在,儿童的诚实率显著高于无精神奖励条件;精神奖励对儿童诚实行为的作用显著大于物质奖励的作用。(3)在诚实无奖励和诚实只有物质奖励的条件下,儿童的坦白动机多数是受诚实原则驱使;在诚实只有精神奖励或有精神、物质双重奖励的条件下,儿童的坦白动机多数与奖励有关。

【关键词】儿童诚实行为;儿童说谎行为;奖励对儿童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63-05

诚实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德。与诚实相对的概念则是说谎和欺骗,对诚实的研究可以通过对说谎、欺骗的研究进行。儿童对说谎的认知以及说谎行为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过程,说谎行为的发生被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看作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之一。〔1〕目前对儿童说谎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率以及说谎的技能水平上。已有研究表明,年幼儿童说谎是一种比较普遍和频繁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说谎的技能逐步发展,儿童在说谎时已能较好地掩饰自己的神情,但他们还不是老练的说谎者。〔2〕徐芬等人探讨了儿童说谎行为与其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证实儿童是否说谎与其对错误信念的理解没有关系,但儿童的不同说谎水平与其错误信念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探讨了儿童说谎认知与行为的关系以及榜样等对儿童说谎行为的影响。〔4,5〕这些与儿童说谎相关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人们更深入全面地探讨儿童说谎行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奖励作为一种可以满足儿童社会心理需要的外部诱因,它可以唤起儿童的外部动机,从而改变儿童的行为方式。目前仅有少量研究涉及说谎行为与奖励的关系。Talwar和Lee采用听声音猜玩具的实验情境,以猜对有奖为诱惑,发现大多数儿童在奖品的诱惑下发生了违规行为。〔6〕王平通过猜东西的游戏,以猜出有奖为诱惑,结果很多儿童发生了偷看行为,并且说谎。因为奖励物不同,儿童的偷看和说谎率也不一样。与以贴画为奖励的情境相比,在以棒棒糖为奖励的情境中偷看和说谎的儿童更多。王平的研究说明儿童的违规行为会受到诱因的影响,奖励物对儿童的吸引力越大,儿童的违规行为就越多。〔7〕以上研究证实了奖励对儿童说谎的影响。但已有的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单一的物质奖励角度来探讨问题,并且几乎都是从受奖励驱使诱发说谎行为这一角度来开展的研究,没有从直接奖励诚实行为的角度进行实验。因此,本研究试图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探讨两者对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影响,试图从奖励诚实行为出发,考察在奖励的诱惑下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变化特征,进而揭示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对儿童诚实动机的分析,初步考察儿童诚实行为的归因模式。

一、研究方法

1.实验被试

研究者从金华市六所幼儿园中随机选取188名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有6名被试因资料不全、中途受干扰或违反实验程序而退出实验,因此实际参加实验的有效被试为182人,有效率为96.81%。182名被试的平均年龄为5.73岁,标准差为0.43。女孩72人,男孩110人。不同诚实奖励条件下儿童的人数分布为:无奖励组57人,物质奖励组50人,精神奖励组38人,物质、精神双重奖励组37人。

2.实验设计

本实验设计为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诚实奖励(若儿童承认自己偷看了玩具,研究者就给予儿童奖励)作为自变量,共有四种水平,分别为:无奖励、物质奖励(2元钱)、精神奖励(1个五角星)、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2元钱和1个五角星)。因变量为偷看儿童的回答(说谎或者诚实行为)。实验采用经典的“抵制诱惑情境”研究。研究者设置“听声音猜玩具”的游戏情境,分别考察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儿童选择诚实还是说谎行为,进而揭示儿童在不同利益驱使下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变化规律。

由于本实验中涉及精神奖励,故在实验之前研究者曾到被试班级中了解教师对儿童进行精神奖励的方式,发现参与本实验的所有被试所在的班级均采用奖励五角星的方式作为对儿童的精神奖励,故本实验中的精神奖励也为奖励五角星。同时由于本实验采用钱币作为对儿童诚实行为的物质奖励,故在实验前研究者曾了解儿童是否知道钱的用途。对不清楚钱的用途的儿童,研究者先对其进行有关训练,以保证每个被试都明白钱的用途。

3.实验步骤

实验在与活动室有一定距离的一个安静的房间里进行。实验时被试儿童被逐一邀请来参加一个“听声音猜玩具”的游戏。

研究者在开始做游戏前告诉儿童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即猜对三样玩具就可以得到2元钱的奖励。儿童明白游戏规则后,背对实验桌,根据听到的声音来猜测桌上有什么玩具。前两个玩具都与声音有自然的联系(如猫叫声与玩具猫配对出现,狗叫声与玩具狗配对出现),因此十分容易猜测。每次儿童猜测后,研究者都允许儿童回头观察实验桌,验证自己是否猜对了。猜第三个玩具时,研究者采用一种与实物没有直接联系的声音,即音乐贺卡中的音乐声。在发出声音后,研究者借故离开房间,离开之前告诉儿童:“我有事要出去一下。这个玩具有点难猜,你要仔细地听这个声音,动动脑筋想一想这是什么玩具。等我回来后我们继续来猜玩具。如果你猜对了,我就奖励你2元钱。但是我不在的时候,你不要转过头去看玩具。”然后研究者离开房间大约1分钟。另一位研究者躲在隐秘处,通过摄像头观察儿童的行为并作相应记录。

1分钟后,研究者回到房间后对儿童说:“我们先不要猜。我知道在玩这个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会趁老师不在的时候转过头去看玩具。我现在要问你,我不在的时候你有没有转过头去看玩具?如果你看过了,告诉我一声(在有奖励的条件下,指导语分别为告诉我一声,我就奖励你2元钱;告诉我一声,我就奖励你1个五角星;告诉我一声,我就奖励你2元钱和1个五角星)。如果你没有看过,那我们继续来猜,猜对了就奖励你2元钱。现在请你告诉我,刚才我不在的时候你有没有转过头来看呢?”

如果存在偷看行为的儿童承认自己看过了,研究者就继续追问儿童承认自己偷看的理由,以此考察儿童诚实行为的内部心理模式。

在实验前,研究者与儿童谈一些与实验无关的话题,以便儿童熟悉研究者并创造良好实验氛围。在实验中,儿童被随机分配到每个实验条件下。游戏玩具也随机不断轮换。实验结束后,研究者与儿童一起承诺共同保守游戏秘密,避免儿童间的互相干扰。

4.数据处理

通过隐秘观察的记录结果,根据儿童的行为反应,研究者把儿童分为偷看者和非偷看者两类,又将偷看者分为说谎者和坦白者两类,并且对坦白者的承认理由进行编码,最后采用SPSS分析处理所有数据。

二、研究结果

1.偷看儿童与非偷看儿童人数比较

对儿童偷看与否的人数分布进行χ2检验,结果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5.165,df=1,p0.05)。因此,在后续数据分析中,本研究将男孩、女孩的数据结果合并讨论,不再考虑性别因素的影响。

2.不同奖励条件下诚实与说谎儿童人数比较

在无奖励条件下,诚实儿童的比例最低;在物质、精神双重奖励条件下,诚实儿童的比例最高。对不同奖励条件下说谎和诚实儿童的人数百分比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9.37,df=3,p

3.儿童诚实行为的动机

当儿童坦白自己偷看玩具时,研究者会问儿童:“你为什么要承认?”儿童回答后,研究者会进一步追问儿童所说的理由是否是他的真实想法,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儿童再次回答诚实的理由。考虑到儿童可能一开始会掩饰自己的真实动机,所以以追问后儿童的回答为准,对儿童回答的理由进行编码。编码行为共分为三类:不知道,即儿童在回答中沉默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坦白;诚实原则,即儿童回答“老师说要做诚实的好孩子”、“爸爸说小孩子不能撒谎”、“承认错误是个好孩子”、“妈妈说不能骗人”等理由;与奖励有关,即儿童回答“我喜欢五角星”、“因为奖励多”、“有奖励”等理由。

对不同奖励条件下回答不知道的儿童人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发现无显著差异(χ2=0.603,df=3,p >0.05)。对不同奖励条件下以诚实原则作为坦白理由的人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发现无显著差异(χ2=2.96,df=3,p>0.05)。对不同奖励条件下诚实动机与奖励有关的人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呈现显著性差异(χ2=26.6,df=3,p

三、分析与讨论

1.儿童的偷看行为

在抵制诱惑的情境游戏中,尽管研究者在讲解游戏规则时多次强调不能转过头去偷看玩具,但182名被试中仍有131人(72%)发生违规行为。儿童偷看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儿童的自我监控能力相对较弱;二是因为猜对会有奖励,儿童为了得到奖励而偷看;三是偷看很方便,儿童只要一转头就能看到桌子上的玩具,而且在没有他人的情况下偷看更方便;四是好奇心的驱使,儿童听到一个与先前不同的声音时,很想马上知道这是什么玩具。

观察记录发现,大部分有偷看行为的儿童会迅速转过头去偷看,偷看后又迅速恢复到偷看之前的姿势,即背对桌子,头朝前方。大部分儿童都只有一次偷看行为。这说明每个被试儿童都能很好地理解研究者离开时对他们的要求,也意识到自己应该遵守游戏规则,不应该偷看,偷看是一种违规行为,他们不愿意被研究者发现。

2.儿童的诚实行为

本研究证实,在无奖励条件下,承认自己偷看的儿童人数最少;在物质、精神双重奖励条件下,承认自己偷看的儿童人数最多,这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认为,与行为匹配的奖励越多,儿童越倾向于表现出这种行为。大班儿童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在更多奖励的驱使下,更多儿童会选择诚实行为。

本研究还发现,物质奖励对儿童诚实行为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而精神奖励对儿童诚实行为的变化有显著影响,精神奖励对儿童诚实行为的作用显著大于物质奖励。在日常生活中学前儿童很少亲身体验花钱的感受,只是间接懂得钱的用途和重要性,而五角星作为教师表扬儿童良好行为的手段,是儿童经常会接触到的强化物。因此,为了得到教师的好评和同伴的认可,处于同伴关系发展重要时期的学前儿童,几乎每天都在争取得到五角星。同时,6岁左右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8〕儿童的道德行为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利益诱惑面前,随着利益的变化,儿童会进行心理机制的内在加工,思考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大小。在坦白偷看会得到2元钱诚实奖励的条件下,因为猜对也是奖励2元钱,因此猜对玩具的奖励诱惑性更大。另外,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展现出良好自我,很多学前儿童会选择说谎。〔9〕而在有精神奖励的情况下,当儿童知道如果坦白自己在游戏中的违规行为不但不会受到惩罚,并且可能得到比猜对玩具更具有吸引力的奖励时,儿童会更倾向于获得五角星,因而选择坦白自己的偷看行为。在物质、精神双重奖励的诱惑下,超过一半的儿童承认自己偷看了玩具。

诚实是社会默认的每个人都应遵守的生活准则和社会规范。但在常规教育中,儿童如果发生过失行为,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也许会隐瞒自己的错误。本研究发现,为儿童提供额外的奖励,特别是精神奖励,儿童的诚实行为会相应增加。由此可见,在道德教育中,精神奖励对儿童诚实行为的强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儿童的说谎行为

本研究发现,无论在哪种奖励条件下,总有很大一部分儿童出现说谎行为,即使是在物质、精神双重奖励条件下,仍有40%的儿童选择说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儿童说谎呢?这一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他们懂得偷看是一种违规行为。虽然在实验中儿童能意识到诚实可以获得更多或更喜欢的奖励,但是很多儿童没有体验过“承认错误还是个好孩子”这种经历,因此还是选择说谎。在日常教育中,虽然家长或者教师会要求儿童做个诚实的好孩子,但当儿童如实坦白自己的过失行为时,家长或教师往往忽视了儿童的诚实表现,只是一味训斥儿童的违规行为。儿童的诚实行为没有得到及时鼓励和强化,久而久之,儿童为了避免家长或教师的责备,往往会顺着成人的期望回答问题。一旦谎言得逞,儿童以后还会以更高明的手段说谎。所以,当家长或教师发现儿童第一次说谎时,要及时指出说谎的危害,让儿童意识到说谎比做错事更严重,及时制止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

另外,本研究以猜对玩具奖励2元钱为参照,将诚实行为的精神奖励定为1个五角星。在不同儿童眼中,1个五角星的价值是否相同?如果将精神奖励变成2个五角星或更多五角星,是否会有更多儿童选择坦白自己的违规行为?这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探讨。

4.儿童的诚实动机

在不同奖励条件下,总有一部分儿童会因为遵守诚实原则而坦白自己的偷看行为。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服从于外在权威,受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影响,总会有部分儿童遵守诚实原则。

从儿童的诚实动机中可以发现,只要有精神奖励,儿童因为奖励而坦白的人数显著多于只有物质奖励或无奖励条件下的人数。这进一步证实了精神奖励对儿童诚实行为的重要影响。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采用的对诚实的物质奖励是2元钱,与猜对玩具的奖励等值。如果改为猜对玩具奖励2元钱,诚实奖励3元钱或更多,儿童的诚实或说谎行为是否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也有待后续研究的探讨。

部分儿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坦白,这些儿童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思考,或是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有关。根据皮亚杰的理论,4~6岁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部分儿童不能很好地内省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发现:(1)在猜对玩具有奖励的诱惑下,大多数儿童发生了偷看行为。(2)只要有精神奖励存在,儿童的诚实率显著高于无精神奖励条件。精神奖励对儿童诚实行为的作用显著大于物质奖励的作用。(3)在诚实无奖励和诚实只有物质奖励的条件下,儿童的坦白动机多数是受诚实原则驱使;在诚实只有精神奖励或有精神、物质双重奖励条件下,儿童的坦白动机多数与奖励有关。

参考文献:

〔1〕NEWTON P, REDDY V, BULL R. Children’s everyday deception and performance on false-belief tasks〔J〕.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0,18:297-317.

〔2〕WILSON A E, SMITH M D, ROSS H S. The nature and effects of young children’s lies〔J〕. Social Development, 2003, 12(1): 21-45.

〔3〕徐芬,王卫星,张文静.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J〕. 心理学报,2005,37(1): 73-78.

〔4〕LONDON K, NUNEZ N. Examining the efficacy of truth/lie discussions in predicting and increasing the veracity of children’s reports〔J〕.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2, 83: 131-147.

〔5〕〔7〕王平.学前儿童对说谎的理解与评价及与实际行为的相关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6〕TALWAR V, LEE K. Development of lying to conceal a transgression:Children’s control of expressive behavior during verbal decep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2 , 26(5): 436-444.

〔8〕张文新,等.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J〕.心理学报,2004,36(3):327-334.

〔9〕傅根跃,孙永珍.幼儿面子谎行为与面子意识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6):1039-1042.

上一篇:幼儿园“小老师”现象初探 下一篇:个人生活史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