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质之再认识

时间:2022-03-10 07:34:11

教育本质之再认识

【摘 要】教育本质的问题是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方式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向。有关教育本质的研究,从古至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将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述教育本质的相关争论,从词源释义入手,结合教育现象试论教育本质以及认识教育本质过程中引发的思考。

【关 键 词】教育;本质;现象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05-03

教育本质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会接触到的最基本的教育理论,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可以直接地反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现如今教育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对教育的本质理解不透彻、有偏差所造成的。因此,客观理性地透过表象去认识教育本质是极其必要的。

一、概述教育本质争论

教育的上层建筑说,将教育视为置于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种意识形态范畴的活动。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该事物的性质,所以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的生产力说,则是针对教育是上层建筑说的观点而提出来的,着重指出上层建筑说中未充分考虑的“非上层建筑的成分”。从实践角度出发,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许多方面都要受生产力的制约,且教育目的、思想等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的双重说,即教育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不能简单地将教育归于上层建筑,亦不可将其归为生产力。教育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说:教育不纯粹是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不能简单归属于上层建筑和生产力。持有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观点的人考虑到了“人”这一主体。教育的反本质说:该说是受到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把本质问题当作虚无的哲学问题予以排斥的一种教育本质观。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本质主义在为中国教育学研究带来表面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历史性后果”。

以上争论虽都存在片面性,但都有所启示。正如教育的上层建筑说,教育是上层建筑,当且仅当教育相对于政治而言才为真。推而广之,只有把教育落实到各种具体关系所定义的语境中,才能确定教育本质到底是什么。各种教育本质观表达的意义不在于宣称某种稳定唯一的教育本质,而在于启发人们从多视角更全面地看待、理解教育。

二、教育本质之我见

对于反本质论,马克思主义者相信事物有本质存在,也就是承认事物具有各种性质,否定事物本质,便也否定了万物之差别,并不具有说服性。何谓教育本质,首先应该明确何谓本质。普遍解释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哲学普遍观点认为本质是相对于现象的,“凡事应该从现象看出本质,从效果看出动机”。本质与现象是表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反映人们对事物认识水平和深度的一对哲学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因此,教育本质研究应避免教育现象干扰,明确教育根本属性,透过教育现象去认识教育本质。

(一)教育的现象

教育现象起源,早在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就已经存在了。劳动过程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维系人类社会繁衍需要,教育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纵观历史发展,原始社会中教育现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劳动生产及经验的传递,如钻木取火、狩猎技巧、石器的使用等。在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生产力低下的历史背景下,教育并没有从生产劳动、社会经验中脱离出来。此时,教育内容也仅局限于生产劳动、社会经验等方面,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着。随着阶级社会出现,物质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有些人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脑力活动,标志着人类教育活动走向正规化的古代学校便逐渐孕育而生。奴隶社会的出现使得教育产生了阶级性,体现为奴隶主与奴隶接受不同的教育。随后的封建社会教育体系日益正规化,也产生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及经验,学校教育阶级性更显著,学校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严重脱离生产劳动并充斥着浓厚的宗教性。到近代,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发展到现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教育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教学手段、方法以及内容逐渐科学化。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到,“教育非它,乃是心灵的转向”,教育是关注人们心灵,引导人们追求那真知的世界,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夸美纽斯则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使人成为人的过程”,教育是生活的准备。裴斯泰洛奇指出,“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是教育应该做到的。杜威则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乌申斯基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自觉地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从教育活动产生至今,不难看出教育与人以及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人与社会这三方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

1.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社会性决定了教育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受着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反过来又为其服务。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教育水平以及性质是不同的,相同的是教育都在通过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来提高生产力。国家政策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总体走向,教育方向是与社会期望的方向一致的,教育也体现了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需求。除了与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联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还直接地表现为教育与社会文化的传承。正是教育将不同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下的文化融合到了一起,将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同时,又创造出新的文化,如此这般的将文化不断地沉淀更新。

2. 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跟随人类的进步而发展。千百万年的进化历程造就了如今人类肉体结构,这些肉体结构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基础。就大多数人来说,只要没有先天缺陷,就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关键在于良好环境和教育。人的发展是有时间限制的,抓住发展最佳期是达到最优效果的关键,因此教育者要掌握好这些,适时促进其发展。如狼孩儿的案例,正是因为在关键的时期没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丧失了原本应该得到的发展。相反,先天具有缺陷的儿童,在有针对性的教育下,一定程度上也可弥补自身缺陷。

上一篇:大教无痕 第9期 下一篇:浅议当代图书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