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构建学生精神乐园

时间:2022-03-09 05:00:48

以生为本 构建学生精神乐园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这一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由此,本人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也应做到心中有“人”,回归“人本”,思想品德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以充盈真切的人文关怀。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关注的对象非常狭隘

人文关怀首先要求我们做到与关怀对象的平等。教师应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尊重和关怀。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还是关注“两头”忽视“中间”。在“两头”中,也是喜“好”厌差。这显然已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要求。

2.关注的内容十分单一

很多教师受升学压力影响,急功近利,更大程度上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未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责怪老师),尤其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忽视了学生的健康人格和体魄的发展。因此直接导致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现象。

3.关注的方式较为随意

有些教师本着“我批评教育你是为你好”的观念,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不讲究方式方法,常常在教学实践中以善意关怀的目的去随意侵犯学生隐私,无视学生心理,对学生造成身心上的伤害。这种权威式的、封建家长式的关怀不仅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学生感到更深的冷漠,而且与真正的人文关怀是背道而驰的。

二、思想品德教学走出误区的途径

1.增进交流,平等待生,构筑理解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因此,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用爱心赢得爱心,用平等去塑造平等,用真诚去换得真诚,要给全体学生平等的关怀、信任和理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平等和关怀。

2.以书为线,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千万不可以以书为本,脱离现实。教材只是案例,是给我们用的,不是给我们教的。如果我们一味地死记书本无疑是教育的悲哀和失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握时代脉搏,扮演好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书本这一窗口去发现真善美、识别假丑恶,去感悟生活、去探究真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学以致用,启迪创新,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的核心是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思想品德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应找准时机,点燃学生头脑里创新的火把,放飞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总之,思想品德课应成为给予学生更多人文关怀的学科。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要承担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中国国情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任务,更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承担起育人的重任,着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让学生拥有一方纯净的精神乐园。希望更多的思想品德教师及其他学科的老师能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中学)

上一篇: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渗透政治学科的心理健... 下一篇:情景导入,问题引领,实现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