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活动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时间:2022-03-09 01:05:48

浅谈地理活动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一、地理活动化资源库的主题确定

1. 情境创设类。资源库中的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表演或视音频资料的欣赏完成学习情境创设的活动。

情境创设教学理论反映了一种教学思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来获得知识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接受能力,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真实的情境是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最易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的情境。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地理情境,学生在进入地理学习之前,对这些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地理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对新知识的理解和体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情境教学创设中教师应该把握这个有利条件,巧妙的利用生活经验,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发现从不思考过的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自主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并继续用于探究并解决有关问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 交流互动类。资源库中这部分是通过教师的引学生的说,教师的问学生的答,完成对新知的认识和理解。

广义地说,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思维交流沟通的过程。活动化资源库就是记录整个交流过程的载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的知识,并不是从教师的传授的,而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外界的帮助,通过自己的思维构建获得的。这也就是传统课堂无法适应现今社会需求的原因。如果活动化资源库中只有教师思维的结晶,只有成型的知识点介绍,缺失了学生主动交流接受的收录,那么,貌似穿上了活动化教学的新鞋,走的还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老路。当然,活动化资源库里也不能只考虑学生的思维过程,而是双方互动,缺一不可的。教师离开了学生的思维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学生离开了教师思维其思维过程就会漫无目的。只有把这两种思维行为紧紧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两者的互动关系,整个教学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离开了教师的思维行为,学生思维就成了脱缰的野马:没有了学生的思维行为,教师思维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记录了这样两种交流互动的过程的资源库才是有效的,成功的资源库。

3. 探究活动类。资源库的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思考、研究完成对新知的认识和理解。

所谓探究活动,就是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资源库中探究活动类的活动资料占的比例不是最大的,但是耗费的心血却是最多的。因为探究活动必须明确探究的目标,却又不能太限定探究的方向,否则,不能让学生展开自己思维的探究线索;探究活动必须给出研究的方法,却又不能限定学生采取这个方法的步骤,否则,不能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每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和记录都是教师智慧和实践的结晶。既满足课标知识点的要求,又能实现三维目标的实现,还得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4. 知识拓展类。资源库这部分主要记录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标要求的知识点。

地理学科本身就是一个综合学科,涵盖了自然人文等众多方面,只要是关于人地关系的,就都是地理研究的范围。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科,海量的知识,不可能都包含在教材中,课标也不可能全部照顾到。因此,需要教师在活动化资源库中进行知识的拓展。通过拓展知识,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全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环节都需要知识拓展,还要有所取舍。现在,信息来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所以,拓展知识要经过筛选。

新课程标准规定地理学科的性质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规律。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了解“为什么”。扩展的知识就不局限地理学科内,还要和历史、生物等学科沟通,让地理生动立体起来。

5. 练习反馈类。资源库中这部分主要是将传统的填空、选择、读图、对错判断改变成比较新鲜的形式,让学生更乐于参与。

有了精心设计的活动,课堂活跃已经不成问题,但是如何让活跃的课堂也能扎实的落实知识,是作者一直很挠头的问题。经过多轮教学实践,作者将传统的填空、选择、读图等都转变成比较新鲜有趣的形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知识。课堂练习设计灵活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设计形式要具多样性,说、写、画、评、游戏等有机融合,使练习富有趣味,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自然学习效果就显著。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安排不同类型的练习,将课标要求掌握的知识的练习,设计成开心辞典的形式。

6. 学法指导类。资源库中本部分主要记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传授地理学习好方法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而教人以渔,则将终身受用无穷”。地理初中阶段每周只有两个课时,只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讲解,而且每个地区也是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特点,多个地区综合在一起才能涵盖大多数重要的地理元素。所以,如果不能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客观现实的话,很容易让学生意识不到地理课堂上学习的只是地理学科这棵参天古树上的一片叶子的一段叶脉,或者是一片花瓣。因此,一定要指点学生如何去学习地理,掌握学习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7. 新知总结类。资源库这部分主要是记录教师的板书,形成本课知识结构和框架。

板书是反映教师教学思路的重要体现。没有板书的教学,容易让学生无所依从。每节课都要与活动安排对应的板书,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活动都是在为了构建知识框架服务,培养学生自觉的为构建的自己的知识框架主动去获取相关知识。

8. 过程评价类。资源库这部分主要跟踪检查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堂纪律,即时规范其学习行为,实现一课一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化教学已经在课堂上体现了这一点,自然不能在评价方面有所缺失。活动化资源中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评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创造性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一方面,重视地理知识的活学活用,评价学生是不是能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真的把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另一方面,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尊重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生的自评与教师的不定期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与自我评价中,强化自律意识,体现尊重的教育。并在迷你剧场这样的学生表演之后,增加了地理金球奖的环节,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地理活动化资源库的素材选择

1. 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有人给出了基本描述,即对具体教学内容和素材类型选择和描述必须是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网络成了很多信息的主要来源。客观评价的话,网络是使用最便捷的,却不是最客观权威的。因此,必须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严格筛选,多方比较,务必保证素材的准确、真实,不能将错误的、含混的过时的素材,放入课堂,融入教学。

2. 典型性原则。地理课堂,不能变成素材的大展示,流水账似的把所有数据都展示学生看。那将是比没有素材更可怕的事情。地理学科的特点就是信息多,头绪多。教师建立资源库时,必须挑选最具代表性的素材。这个素材一般只要能具体反映一种地理要素的影响作用。典型素材的选用,一般会让学生明显体会到选取此素材的目的。

3. 可操作性原则。把深奥的东西,浅显的解释清楚是门学问,做好了就是艺术。要针对初中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框架,控制好素材的难度水平。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刚刚好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不会太生涩难懂吓退想了解的学生。使学生在接触某一素材时,回忆、搜索和提取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经验,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激发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定向和引导的作用,应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启迪其余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进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

4. 美的原则。活动化资源库是直接应用于教学第一线的,面对是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还未健全的初中生,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指导学习的目标,还兼有树立科学人生观,审美观的任务。资源库的素材一定要有艺术气息,要有美感。

三、地理活动化资源库的组织形式

我校的活动化资源库组织,体现了“二八十六”理念。

“二”指两个渠道——多媒体课件助教,学生活动材料导学,因此,集体备课的主备人每堂课的备课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制做多媒体课件、编写学生活动材料,每堂课学生都是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在学生活动材料指导下进行学习。

“八”指八字方针,即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学生活动材料编写过程中要遵循八字方针,

清(清楚)、新(前沿)、美(艺术)、趣(有趣)、

准(准确)、丰(丰富)、适(适宜)、实(落实)。

“十六”指16个活动板块:

本课重点(学习目标)、小小黑板(课堂笔记)、

得分地带(课堂评价)、迷你剧场(学生表演)、

美厨工坊(美食制作)、炫彩T台(学生欣赏)、

畅所欲言(学生感想)、开心辞典(互动学习)、

图画图话(读图分析)、奇闻妙谈(学生表演)、

探索发现(实验操作)、是真是假(对错判断)、

解疑答惑(问题分析)、百度一下(信息获取)、

大干世界(知识拓展)、驴友天下(旅游知识)

(注:括号前为活动板块名称,括号后为活动板块功能)。

教师在建设活动化资源库的过程中,可根据课标要求、班级具体情况和教学设计意图选择最适宜的活动板块组织教学。

四、地理活动化资源库对师生的影响

1. 地理活动化资源库对学生的影响。素质教育的价值观重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活动化教学顺应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首先是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因素,注重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培育:其次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发展的快慢之差,不可忽视任何学生的存在。活动化教学认为,教师的本质任务就是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实现价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天赋和环境所允许达到的最佳水平。

2. 地理活动化资源库对教师的影响。进行活动化教育,建立活动化资源库,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其一: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具体而言,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其二: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而言,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其三,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绿色是生命力的体现,这种积极向上的生长成熟不止是指学生,也包括教师本身。

上一篇:优质提问教学法在步进电动机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