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原因及防范对策

时间:2022-03-09 12:49:55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原因及防范对策

【摘要】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本文针对青少年犯罪现状,分析了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主要防范对策。

【关键词】 青少年 违法犯罪 类型 原因 对策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联合国权威机构一项调查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率逐渐上升,并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团伙化的趋势,犯罪类型也越来越多,仅校园暴力案件就涉及了打架斗殴、恃强凌弱、毁坏财务、殴打老师、、凶杀等案例。我国青少年犯罪跟其他国家一样,也呈现上升趋势。从我省来看,青少年犯罪的人数大量增加,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接近50%,且犯罪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势。2002年到2003年,全省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被治安拘留的有11056人,送少年管教所管教的有566人,被劳动教养的人1098人;在抓住的犯罪嫌疑人中,18岁以下的有19358人。

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类型

1.无知好奇型。某校中学生张某(17岁)、赵某(16岁)、徐某(14岁)等4人,在张某的带领下一起玩耍,看到一少年苏某(13岁)骑了一辆很漂亮的山地自行车,张某想起电视里的抢劫镜头,便想试着玩玩,对其他3人讲欲抢劫自行车,另外3人盲从,得手后,张某骑着抢来的自行车四处闲逛,后被公安民警抓获。

2.打架斗殴型。这类青少年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特别是这类学生在校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某校初二一名学生童某,用烧热的针去刺他的同学李某,李某不服,就纠集了一帮“哥们”,将童某打成重伤。

3.偷盗型。这类劣迹的青少年,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如学生考试作弊、偷窃、、涉足不宜的场所,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

4.暴力犯罪型。暴力性犯罪占青少年犯罪很大比例。据统计,青少年涉及的故意杀人、抢劫案件各占总数的20%以上,故意伤害、、绑架等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如闽北某地16岁的中学生梁某、于某、黄某、杨某为还欠款,他们仿照录像片的情节,抢劫了一辆出租车并将司机杀害,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

5.迷恋网吧型。某校的一对姐弟迷恋网络游戏“传奇”,为了能逃避父母的管教,从自己家中拿走3万元现金和其他物品,打算长住网吧。17岁的中学生潘某嗜好泡网吧,因无力支付费用,被潘老太狠狠数落一通,潘某操起厨房里的菜刀,将祖母砍死。

6.网络犯罪型。据网上调查资料显示,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的有80%以上是不足25岁的青少年。多数网吧里绝大部分顾客是青少年,他们有的将下载的黄色、暴力内容在社会进行广泛传播;有的利用因特网传播反动言论,传播图片、书刊;伪造证件;进行和封建迷信活动,如传播“法伦功”等;有的故意制造电脑病毒,破坏他人电脑系统。

7.吸食型。从8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青少年吸毒人数急剧增加,占吸毒人数80%以上。从有关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的情况来看,普遍文化水平偏低,以初中文化程度为最多。对在校生和辍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在酒吧主动或被动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越吸越厉害。

8.报复社会型。2002年6月北京“蓝极速”网吧火灾教训深刻,这场大火是因3名学生对“蓝极速”网吧的不满而放的,是为了报复老板。

二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1)法律意识淡薄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经过3个五年的普法教育,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普法还存在着“死角”,尤其是部分青少年法制观念较为淡薄,既不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也不懂得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有的甚至始终执迷不悟、天真无知,直到触犯刑律构成犯罪后方才如梦初醒。

(2)自身潜意识影响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内在原因。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往往不能用正确的认识抑制和战胜不合理的欲望,如有的青少年明知打架斗殴、扒窃等行为是错误的,可控制不住,明知故犯。有的青少年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爱憎颠倒、荣辱不分,受到挫折时将怨恨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还有的青少年潜意识中存在不良因素,头脑简单,稍以教唆,便上当受骗,走向犯罪。

(3)对违法犯罪行为听之任之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有些青少年不敢同坏人作斗争,对违法犯罪行为听之任之,有的被抢劫、敲诈不敢告诉老师、家长,更不敢向政法机关报案;有的女孩子惨遭后怕丢面子也不敢吱声,甚至有些人在政法机关破案后找他们索取证据时又怕遭到报复而不敢作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重升学轻法制。学校片面强调数理化,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法制科目不是考试科目,不重视,仅靠书本上抽象法条和有关部门上几节法制课了事,法制教育成为挂在墙上,留在口中的摆设,造成一些学生不懂法,不讲道德,不懂得自尊、自重和自爱,缺乏修养,无正确人生观和奋斗目标,有的甚至走向歧途。

(2)学校法制教育围墙化、抽象化。法制课无的放矢,空头说教,就事论事,蜻蜓点水,学生听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适应,形式单一,有厌烦感。当问及有关抢劫敲诈现象时,他们回答说:“学校有讲到,电视新闻和街头标语都有看到打击车匪路霸,但我们不懂的真正含义,更不知道我们这样跟同学要几块钱,几包烟就成为拦路抢劫。”

3.家庭方面的原因

一位社会学专家研究发现:家庭教育失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因素。一组调查显示: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当中,生活在残缺家庭的占38.7%;父母对子女不良行为听之任之的占39%;粗暴打骂的占12.3%;根本不管的占41%。根据这份调查,可归纳出三类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家庭:

(1)溺爱纵容家庭。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着“物质丰富,精神空虚”的问题。由于工作节奏过快,不少父母无法花大量时间在孩子身上。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采用满足孩子物质要求的办法,来弥补精神关怀的不足,结果孩子有相当的自由与经济能力,却没有相当的思想与道德的认识,一重一轻,天平失衡,一些孩子在享受玩乐中,结交上社会不好的朋友,染上了不好的习惯,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

(2)法制淡薄家庭。有些父母自己是法盲,根本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外面做什么都不知道;有些父母溺爱孩子,到孩子在外犯了罪还千方百计包庇,找熟人开脱,甚至认为公安机关抓错了人。父母及亲人的偏袒心理,造成孩子问题的复杂化。

(3)结构残缺家庭。生活在单亲等在情感方面残缺、破损的家庭的青少年,缺乏父爱或母爱,家长对子女的情况疏于过问,或放纵子女的不良习惯,不同程度地促成他们人格和行为的扭曲,逐渐走向犯罪。

4.社会方面原因

(1)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中出现的某些拜金主义、生活腐化以及收入差距的拉大和财富的两极分化的现象,使一些青少年接受了许多消极错误的观念,缺乏坚强的道德意志,视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为时尚,有的甚至不把违法犯罪看作耻辱。社会上的“哥们”义气也使一些青少年为了所谓的“朋友”,凭“哥们”义气而一时冲动,使他们走向犯罪。坏人的引诱教唆也是重要的原因。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也在千方百计挖一些犯罪新闻,将犯罪的作案细节一一描绘,无形中毒害了心志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

(2)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因素。周边环境明显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度增加,有时与学校、家庭教育不相一致,这些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

三 对青少年犯罪的防范对策

1.家庭教育是摇篮,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础

青少年在家庭中主要是通过父母及接触的其他成人的守法示范,逐步培养起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这就要求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在日常生活中,以正确的一言一行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要防止言行不一,使孩子无所适从。同时,要注意青少年与同伴交往中的守法言行,制止带有攻击性的行为,鼓励互助互爱的精神,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要对别人、对社会负有责任,逐步学会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在教育内容上,注重思想、道德、文化、法纪相统一,配合学校教育,遵守社会规范;在教育方法上,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家庭社会化的趋向,树立家庭民主,反对家长专制,避免粗暴、溺爱、放任等不正确的方法,力求科学性,克服因结构不全以及孤独无依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充分发挥社会大家庭的效能,动员各方力量弥补这部分家庭教育的空缺。家长和社会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使青少年从小耳濡目染,初步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并配合学校和社会对他们加以强化,为日后的法制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校教育是基地,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战场

(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文化素质。对不送子女上学的父母,政府要给予教育、处罚;对失学儿童应开展如“春蕾”计划和“手拉手”、“结对子”等活动,使其重新走入学堂,做到儿童入学率达100%。学校应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有价值的人。

(2)开设法制必考课,增强法制意识。学校开设法制课应形象、具体、生动,让学生容易接受;要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可以说,厌学是所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旷课等不良行为只是厌学心理的外在表现,以学习为主的未成年人的严重厌学后患无穷,应引起学校足够重视。

3.社会教育是熔炉,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环节

社会一方面发挥着对青少年继续教育的功效,另一方面,又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行使着管理职能。要净化社会环境,整治搞好校园和周边环境,扫除黄、赌、毒,铲除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环境条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一切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部门,要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要建立一个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领导组织,统一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的法制教育工作,并由其牵头组织教委、宣传、司法、团委等部门在普法办公室另设一个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小组,主持日常工作,负责部署管理指导监督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法制教育。同时,需要制定统一的规划使各方工作相互配合,有章可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总体目标、近期规划,并明确各部门职责、教育内容及实施方案等。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2〕席小华《中学预防犯罪法律教育的缺陷及对策》2001年8月

〔3〕郭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早期预防与社会控制初探》2001年4月

〔4〕为了明天会更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读本,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月

〔5〕李兰芝《青少年犯罪:预测 预防 综合治理》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3月

上一篇:流沙海岸风口地建立防护林主要技术与投资分析 下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广播法制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