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少年冲动犯罪

时间:2022-10-18 04:26:45

谈青少年冲动犯罪

初高中的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对事物的看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容易冲动,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尤其现在的孩子,不愿意学习,不肯吃苦,只想坐享其成,生活要求高,攀比、虚荣、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青春期冲动容易犯罪”。了解青少年冲动犯罪期的特征及原因,采取对策措施,帮助他们度过这一“危险期”,就能有效地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012年2月21日傍晚,郑州某学校的2010级学生李杰与几名同学下课后回到宿舍,几人商量打麻将,把租来的麻将摆上桌却发现少了一张。李杰从室友口中了解到,室友张某曾独自待在宿舍。随即,李杰电话询问张某。“我没有拿麻将牌!”张某在电话中明确表示,自己没拿麻将牌。几分钟后,张某回到宿舍。两人发生口角争斗,张某用一把铅笔刀刺在李杰的上腹部和左胸处。虽经医院几个小时的抢救,李杰最终还是身亡。据了解,惨剧的发生,在该校学生中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学生由青春期向成年人过渡阶段,学校、家长及社会要加大对学生心理的疏导教育,避免他们在处理某些问题时的偏激行为。

逾六成犯罪因“一时冲动”。河南女子监狱有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到同学家玩,同学说要出门买东西,一会儿就回来,请她帮着照看一下8岁的弟弟。等同学买东西回来,却发现自己的弟弟竟被这个女孩掐死了,而起因仅仅是由于发生了一些小小的争执。一些90后未成年人在处理眼前发生的现实矛盾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往往用极端的方法和手段解决现实中一些小的问题或矛盾,在人格或能力上有缺陷,常常在情绪失控后采用极端手段。

在2010年的抽样调查中,受访未成年犯在填写“犯罪时主要想法”时,选择“一时冲动”和“不知道是犯罪”的人数比例分别为65.38%和46.68%;选择“知道是犯罪但难以控制当时情绪”和“虽然是犯罪但觉得不大可能被发现”的人数比例也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27%和16.94%。

一、冲动犯罪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重复性犯错,错误的升级问题

中小学生之间的打架现象,在德育工作中通常是运用批评教育的手段,但往往就事论事,时过境迁也许再犯,这就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果我们能对此攻击的成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懂得在应激状态下如何自我调适,效果可能会更好。又如对“说谎”这种不良品行,除了教育学生要诚实外,也要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去进行引导。

(二)同学之间的影响

在教育实践中,有时我们还会碰到学生为包庇同伴的不良行为而说谎的现象,对此也不能就事论事,应从如何交友、如何正确对待“义气”方面着手引导。除传授一些青春期生理知识外,特别要帮助他们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结交异性朋友方面的道理,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当然同时也要进行理想教育。

(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社会构成最基本的细胞,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其他亲族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少年健康成长,需要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少家庭的关爱,应该是问题少年走上歧途的最初原因。

(四)网络不良信息诱发犯罪

抽样调查显示,未成年罪犯中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的人占60%以上,许多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的不良影响有关。对未成年罪犯上网目的的调查结果显示,网聊、网络游戏、欣赏网络电影这3项选择均在70%以上。出于寻求感官刺激,未成年犯在网上能够接触到有严重暴力倾向的武打娱乐节目。

二、解决办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几个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并有机地融于各种教育之中。

(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

很多犯错误的学生都是在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差生”往往具有双差,成绩差,表现差,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等,如果将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那么他们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犯一些错误了,并且通过学习,使他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身的“免疫力”。

(三)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努力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家里受到家长的影响,在学校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网络、电视、各种新闻媒体,各种渠道的信息的吸取,无不对学生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纵然有其自身的原因,如年龄较小,智力、心理发育不健全,辨别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等,但认真分析每一个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会发现这些原因不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的,往往是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时,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综合分析;要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包括使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不再重新犯罪,也要动员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力量完成这项工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体系。

上一篇: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探究与思考 下一篇: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