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生失业成因探究

时间:2022-03-08 10:22:40

大学生毕业生失业成因探究

摘 要:大学生失业在我国表现非常突出,主要有思想观念型失业、知识技能型失业、区域差别型失业以及体制制度型失业,其形成原因也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落后、知识技能的缺乏以及区域结构的差别、体制制度的障碍等密切联系。

关键词:失业 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所谓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都是假命题,大学就业问题不应如此难,大学生就业压力不应如此大。事实上,现实中出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并不是说大学生毕业了真的就失业了、找不到工作,而是在现实的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在他们思想观念、知识技能既定的情况下,大学生找不到自己认为满意的工作的状况。从而造成自己想去的单位去不成,不想去的企业却要人,这样就出现“毕业即失业”现象。正是由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知识技能等方面滞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不能从客观现实的需求出发来定位自己,从而造成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当前,大学生失业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思想观念型失业、知识技能型失业、区域差别型失业以及体制制度型失业。

一、思想观念型失业

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失业。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就业观念的落后。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客观现实的需要来选择职业。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择业单位来看,大学生大多数都愿意去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公司等单位就业。但这些单位需要的人才数目有限,相反一些中小私营企业却大量需求人才,而大学生却不愿去就业。第二,从择业地区来看,大学生大多愿意去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而不愿去西部地区,更不用说去农村地区就业了。这就形成在大城市“有人无活干”,在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有活没人干”的结构性失业。第三,从期望薪酬来看,大学生多数期望有高工资回报,却不考虑自己的贡献有多大。可见,大学毕业生对工资期望值过高。这就导致低工资的职业无人问津,存在职位空缺,而希望高工资回报的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从而形成失业。

二、知识技能型失业

由于知识技能的缺乏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导致失业。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理应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能够适应工作需要的技能。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学毕业生的素质、知识技能的储备状况令人担忧。从历史上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行统分统配制度,上了大学就等于进入了保险箱,就会有“铁饭碗”,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影响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从现实看,在中国大学的“难进好出”的体制下,大学生基本上不存在毕不了业的压力,大学生主观努力学习程度不够,真正认真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储备状况确实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大学生知识技能的缺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大学生失业。

三、区域差别型失业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区域差别大,资源禀赋不相同,经济发展不平衡。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大体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经济结构,从总体上而言,东部地区最发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落后。而在这些区域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发达,农村落后。正是由于我国的区域差别巨大,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期望在大城市、东部地区就业,而对于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却不愿去就业。这样,一方面,在中西部以及广阔的农村地区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却招不来人才。另一方面,在大城市、东部地区人才济济,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处于失业状态。

四、体制制度型失业

我国教育体制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影响,表现在:第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招生专业等都要按照计划指标来进行。一些专业已经很陈旧,仍然按计划招生,市场急需的一些专门人才却没有相关的专业设置。第二,我国高校的治理,仍然以行政的、命令的校长治校为主,教授参与高校治理不足,以致出现教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专业设置已过时,要求取消该专业,同时设置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时,却困难重重,需要经过各种审批手续,最终错过了最佳时机。这样,一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学一个市场不需要的专业,到毕业时失业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第三,我国大多数高校招生实行“志愿定专业”制度,这种制度使不少大学生用宝贵的大学四年时间硬着头皮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后果往往是很难学好,以后面临着再次改变专业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另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因此,这些体制制度的障碍导致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参考文献:

[1]刘永君等.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7,(6):120.

[2]韩翼祥等.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决策和职业期望——一浙江省为例[J]. 中国人口科学,2007,(3):6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项目编号:SGH1246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袁月(1978—),女,陕西泾阳人,咸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陈英(1982—),女,陕西富平人,陕西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

上一篇:雇主品牌推广策略 下一篇:美容设备生产企业供应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