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

时间:2022-03-08 02:59:06

浅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

情绪对人的学习活动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既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和增强学习效果,也可能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而愉快的平衡的情绪,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人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精力会更集中,思维更敏捷。要让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课充满激情,就要要课堂教学当中加强对学生激励,从而让学生走进音乐,领悟音乐。

一、通过情感激励,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先感动自己,才能以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音乐中去。《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这么一段话:“学生能否产生并发展音乐兴趣,往往受到音乐教师的影响颇深,假如教师对音乐爱之如痴,对音乐教育事业执著追求,那么,他的学生也会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正如赞可夫所说:“感情会在人的行动中成为一种积极作用的力量。”在音乐课中利用情感因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时,我边放录音边动情地说:“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是谁——把调皮的我们,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是谁——给了我们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们……”我的“说”还没有说完,学生就大声地说是老师。学生的感情调动起来了,接着我让学生们说说老师为他们都付出了哪些辛劳,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辛劳。学生一下子就说开了,爱戴之情言溢于表,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于是我顺势让学生通过歌声来表达对教师的爱。这样通过情感的鼓励来叩击学生的心弦,感受音乐的魅力,使学习音乐内化成学生学习的需要。

除此之外,教师本身对学生的热爱与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对学生亲切的评价,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与学生亲切交流的朋友。只有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本人,才更乐于学习教师所授的那门课。这就要求教师要用亲切的评价来鼓励学生,贴近学生的心。尤其对个别调皮好动的学生,老师更应该抓住时机,适当地运用亲切的语言去鼓励他,使他感受到老师的爱,老师并没有忽视他。

二、通过目标激励,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喜悦

有目标,学习才会有动力。教师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把一学期整个大目标分为若干个小目标。学生每达到一个小目标时,教师便给以奖励。使学生每学一样新知识时,都有一个动力。制定小目标要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使它们由始至终都起着不断激励学生的作用。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随着目标的不断提高,学习的难度不断提高,因此给同学们更多的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更多的学习成就感,更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喜悦。

三、通过互动激励,让学生分享合作的成功

互动合作可以很好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一激励方式用在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身上效果尤为明显。很多的时候,由于性格的原因,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上处于静态,不会主动回答、表演,害怕展示自己。针对这一特点的学生,就可以采用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记得有一次,刚刚接手一个班的音乐教学,在第一节音乐课上,我请一位学生演唱刚学的一首新歌。发现他起立后,犹豫了半天不敢开口。经过了解,我得知他平日在课堂上是光听不动的学生。如果这时我让也坐下不用演唱了,那么可以肯定也以后也不会积极参与任何的音乐活动。于是,我邀请他和我一起接唱歌曲,我来唱一句,你接着唱一句。他听了有些诧异,不过还是点头答应了。我唱完第一句后,用鼓励、友善的眼光望着他,他终于开始了第一句的演唱,但是音量很小,也没有感情。之后,我不断用目光与歌声鼓励他,他的演唱越来越自信。等到他演唱完合,全班的同学自发地为他鼓掌,从那时起,他慢慢变了,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地回答问题了,演唱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激励不再只是老师的专利,在学生之间也一样可以运用互动激励。创设互动合作环境,使学生融入群体,在合作中体验着同一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儿童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和互帮互助的高尚情操,也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通过学生互动合作表演也能起到激励后进生的作用。例如:把一些表演能力强的学生与一些表现一般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进行表演,利用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激发后进生的表演欲。或者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按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演,使学生一起分享合作表演的成功。表演完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做老师,一方面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对他们来说又是一次学习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学到别人的长处,也能发现别人的不足之处。通过评价别人,同学们学会了欣赏别人的长处,并以此来促进自己进步。就这样同学间的互相评价,互相促进,同学们的关系融洽了,友谊增进了,课堂的气氛更活跃。

总之,激励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让激励的积极作用生根发芽,学生们就会保持对学习音乐的热情。

上一篇:谈如何应对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