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道”与“技”

时间:2022-03-08 08:04:30

教师的“道”与“技”

古人谈“道”,含义有三:一为路,所谓道路就是其意;二为行业规则,所谓白道黑道,道亦有道谓此意也;三为规律、本源,万物之宗,老子《道德经》中所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谓此意也。当然,佛教中对“道”也多次提到并阐述,一曰平常心,二曰正行,都出自《六祖谈经》,大体意思是明心净性,向善无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境不同,意思也不同。今天我们谈的教师之道,意义综合,内涵复杂,但它还是那个“道”字。

“技”,就是技术、技能、才学。

韩愈在《师说》中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认为当老师的三大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教师要传什么样的“道”?我不知道语文教材如何解释,我的理解是真理、人道、大道。教师的“道”是一种内在的、潜藏的、本质的,指引我们前行的信念,是支撑每位教师的力量和为之继续的动力,是自我存在的灵魂,是我们放弃一些选择并无数次告诫我们、折磨我们也成全我们的力量。“道”是先天的,需要后天修行来坚守的理念,是我们用良心灌注、用操守维系、用时间考证的精神存在。教师的“道”是成全人的,正如佛家讲,小乘佛法自度,大乘佛法度人,我们属于度人的“大道”。因此教师的“道”很有功德。佛教中讲弘法、讲道场,而教师的道场就是教室,我们正大光明,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做的是世界上最光辉的事业――育人。我始终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并不为此感到滑稽或是一种调侃。我们不是达官显贵,也没有经商置业带来的万贯家产,没有灯光下、红地毯上那些令粉丝癫狂的明星的名利皆收,没有的东西太多太多,似乎世界上芸芸众生都与我们无关,甚至经常听到社会上的人说不愿意与教师打交道,因为这群人死板、呆木、油盐不进,又自命清高,好像世界的救世主。对,这就是我们的“道”,我们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经营着世上的灵魂,我们呵护着幼小的心灵,我们让一个个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变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我们传承着前人的精神与智慧,让每个人都有了文化的血脉,我们用独有的气质,让学生走出自我、家庭,懂得他人、集体、国家、世界,懂得包容、懂得谦卑、懂得悦纳、懂得承担、懂得审美、懂得明辨是非,不管是哪个时代的人,都需要有人来开启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就是那样的人。

在一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张俊海老师说了几句话,大体意思是:学校教育就是要坚守阵地,不让学生世俗化。即使与社会脱节、脱轨,也应该在上学期间让他有这样的单纯。我非常赞同。教师的“道”本身就是理想主义,是社会文明的、进步的、期许的、纯洁的“道”,我们的舞台应当是给人鼓舞、让人奋发、培养理想、滋生希望的。应当是自立、自存,高贵而富有品位的存在,从这一点上说,教师的“道”本身就与社会的“道”格格不入,甚至势不两立,教师的“道”应当是社会得以修正、批判进而充满正义、正气的“道”。我们的骨子里不也正是这样的气息吗?世俗的教育无需我们费心,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这个大课堂会实践这些内容,我们不用担心,更不可提前,我们的使命和为之坚守的“道”本应与之分离。

教师的“道”是本,“技”是表;教师的“道”是内,“技”是外;教师的“道”是魂,“技”是体;教师的“道”是神,“技”是行。没有好的“道”,技术可能会成为负面的杀伤力,所以,“道”为本,“技”为用。技术可以通过后天模仿、反复练习而得,“道”却是个别的、自我的、不可复制的,是主体自我体悟的,所以道可以共鸣,遇到同道中人或志同道合,便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各种技能培训、交流,我们可以互通经验,学习一些他人的方法、技能,但永远不会有他们的魅力和效果,原因就是“道”是需要自我体悟的,风格可以相似但风采永远不同。

教师教书是“技”,育人是“道”。教书,底线是教书匠,上线是专家;而育人,底线是良师,上线无穷尽。育人不分专业、学科,不分课上、课下,不分老教师、年轻教师,不分口音标准不标准,不分学历高低,不分性别地域,唯一的区别在于心中有“道”,眼中有人,无技胜有技,处处为正见,所行即人道。教师的“道”关怀学生的人生,教师的“技”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在时间的过滤中,学生会记住老师的一句话,却很难想起做过了什么题。

教师要传道,首先自己要有“道”。其实每个人都有“道”,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加、外在环境及他人的种种影响,心中的“道”便不再强烈,入世随流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道”的消失,因为在那人生的静虑中,我们总是不开心,因为放弃了一直存在、曾经清晰而现在模糊的东西。当生活让我们弃“道”而不顾的时候,则心不安,在“道”与堕落的较量对抗中感到痛苦。我们可以用老练的演技故作从容,但掩盖不了内心没有坚守本性的虚无。人生需有“道”,需时时守道、卫道,教师更应如此,因为我们是传“道”的人,是为那种可能存在也一定存在的大贤德引路的人。

行道的路上,我们并未被动,因为我们为人所需。行道的路上,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并不孤单,我们并不狂妄,我们并不在唱独角戏,总有一些眼睛在期望着我们,总有一些可塑之材受助于我们,总有令我们喜欢的学生,也总有理解和支持我们的社会力量。还有那些披星戴月、苦口婆心、任劳任怨、踌躇满志的同道中人,彼此鼓励,相互支持,忙来风雨无阻、焦头烂额,闲来小聚小酌、漫谈人生。如此这般,亦不乐哉?

“道”由心生,“道”由行守,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自己的卫道士,技为道用,必会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

上一篇: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