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职业转换与发展的探究

时间:2022-03-08 05:22:16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职业转换与发展的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面积正在逐步扩大,而正是随着这种面积的扩大化,原来的很多耕地正在转化为建设用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可耕作的土地资源,这类农民的职业转化问题成为了解决好我国民生问题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现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 职业转换 问题 措施

农民依靠土地,以土地为生是我国历来已久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然而近年来很多农民主动或被动的发生了改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没有了可以耕作的资本,迫不得已的要进行职业的转换,尤其是最近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了,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农民急需进行职业的转换,寻求新的谋生手段。下面我们就来看下目前我国失地农民进行职业转换的现状,然后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进行改善。

1.失地农民职业转换发展现状

就业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百姓生活的基本保障。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走上城市化的道路,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原先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入第二、第三产业,从第一产业转变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工人。若失地农民职业发展不充分,会使那些家庭失去收入来源而陷入贫困状态,衍生一系列问题。当前就整个群体而言,失地农民职业转换与发展遭遇“种田无地、就业无门”困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观察:

1.1失地农民呈普遍化趋势

从失地农民现有就业情况来看,总体上失地农民就业率较低,地域性就业率差异很大。即使是已就业的部分也伴随着隐性失业,甚至就业了一段时间又失业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家就业统计调查表明,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与其他群体相比较,都存在着相对较高的失业比率。一般失地农民中约有15%-30%无法就业。据报道,浙江省绍兴市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有16.9%的人处于无职业状态。宁波市被调查对象中有19.16%的失地农民失业在家。其中,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占43%,50岁以上的占35%。从性别上看,妇女失业率则高达29.4%。而本人在宁波市余姚朗霞街道镇西,邵巷两个村调查的被征地1779个农户,共有适龄劳动力2789个,其中无劳动能力者37人,无业者175人,失业率6,43%。远低于宁波市被调查失业率。杭州市郊被调查的100个农户,共有适龄劳动力231个,其中无业者66人,占28.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4.8%,仅仅比欠发达地区低两个百分点。福州市被调查对象中有30%的失地农民无法就业。以上相对来说就业岗位比较充裕和农民的收入在全国也较高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尚且如此,或不平衡性;经济欠发达地区就可想而知了,有些甚至连安置补偿费都无法足额拿到,更不用说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了。

1.2失地农民岗位缺乏可持续性

从失地农民的就业行业分布与职业发展情况看,失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除少数人能利用城区发展带来的商机经商办企业外,大多数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的失地农民为了维持生计,都要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中去,主要从事建筑工人、餐饮服务、环卫保洁等初级工种或临时性工作。伴随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以“知识经济”为根基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已经实现招工安置和就业安置的失地农民,大多又被裁减或失业回农村。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统计,杭州市江干区历年征地招工安置4916人中,目前已有80%下岗回村。这些被安置的人员主要从事绿化、卫生保洁、治安联防、瓷、面粉、丝绸炼染厂流水性初级工等,到目前为止已有70%人员先后下岗。这些行业的岗位具有季节性、或周期性、或科术含量小等特性,且替代性强,导致失地农民职业发展时刻都面临着下岗无业的困扰。

2.处理好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措施

2.1拓展人力资本投资渠道,提升失地农民职业发展竞争力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总和,它由投资形成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是解决失地农民职业转换与发展的根本措施。增强农村失地农民就业能力,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首先,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失地农民的继续教育、技术培训及终身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劳动力培训体制,加大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和职业技术教育等。第二,要加大政府的农村医疗保健投资,特别是政府对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投资,提高农民身体健康素质;第三,要促进劳动力迁移与流动。举办各级各类“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降低失地农民职业转换、发展与流动成本,促进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第四,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本投资观念。政府要进行大力宣传并给予积极的支持,使失地农民理性分析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受益率,明晰人力资本投资方向。

2.2发展集体经济,降低失地农民职业发展风险

中国农民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决定在血缘、地缘、亲缘和业缘的社会联系中,以业缘为最弱。离开土地的农民生存能力相对较弱,单个农民很难在现代城市的环境下转变为“城市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就是把失地农民组织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维护和发展自己,降低职业发展风险、保障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成都市金牛乡高家村的探索值得借鉴,高家村针对农民个体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弱势,提出“聚弱成强”竞争市场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以新型的合作组织———社区生活服务合作社为平台,在区外租用土地搞农业开发,在成都建立常青蔬菜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虽然全村大部分土地被征用,但农民生活有稳定的保障。江苏华西村也是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发挥其造血功能,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存问题,实现失地农民对永续土地收益的权利,还可避免政府在失地农民管理中的盲区,充分保障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2.3完善社会政策体系

加强政府改革与管理,完善社会政策体系,促进失地农民职业发展制度化与规范化,户籍制度变革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根本。要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经济人口自由迁徙权,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经济差别,实现户籍与各种社会福利待遇完全脱钩。而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仅仅作为职业划分的依据,不再有任何利益分割、资源配置的差异。促进城乡居民职业发展上机会平等,形成统一的社会身份识别。同时政府要完善社会政策体系,对进入城市发展的失地农民在就业、培训、管理方面提供恰当的指导与服务,帮助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完成角色转换。加强和拓展就业信息建设,积极与相关企业、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尽可能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实现各区域间信息资源共享。同时,鼓励企业对进城务工失地农民进行岗前、岗中职业技能培训及对其员工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指导,帮助企业和失地农民建立长期化、稳定化的雇佣关系,使失地农民和企业的利益都得到有效保障。在有条件的地方,成立创业服务机构,加强对创业的管理与服务,专门为失地农民提供与就业和自主创业相关的信息服务、咨询服务。

3.结语

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与发展理应是继续社会化的过程,是放弃以往的生存方式和重新接受工业文明新秩序的过程,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步骤。当前,失地农民因被征地而失去维持长期生产与发展的资源,即使因征地或住宅拆迁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但这些从支撑整个家庭可持续性的发展来考量,是相当有限的。这就使失地农民职业转换与可持续发展的弱势群体地位更凸显。因此,解决好失地农民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使之能够自食其力,不但可以减轻国家与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就业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市民化。

参考文献:

[1]珠海市委政研室调查组.农村征地后农民就业与生活问题的调查[Z].2003

[2]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4(2)

[3]张琪.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促进转居农民就业的对策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3(3)

上一篇:工程建设项目自管模式优缺点分析 下一篇:航油管道的运行风险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