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方式研究

时间:2022-03-08 03:44:05

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方式研究

摘 要: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面临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多,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首先要解决资金这一难题。在对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对中国现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确立多渠道的融资新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期解决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难题,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项目融资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060-03

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自建国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比例较低。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城市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在逐渐增多。从1986—1997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例为2.7 %~5.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10.3%~16.5%,投资比例达到了联合国的推荐值,但低于同期世界银行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调查值。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互动的关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也会带动和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以推进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资金是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因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的收入分配逐渐向民生等问题倾斜,政府的财政赤字在不断地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不断地下降,国家预算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日渐减少,因此必须改变现在这种依靠政府投入的融资模式,开拓更多的融资模式,在资本市场上实现更大规模的融资,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

1.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基础设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环保系统以及防灾系统等工程性基础设施;广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除了上述的工程性基础设施以外,还包括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保险以及社会福利等社会性基础设施,中国通常所指的城市基础设施单指狭义的工程性基础设施。

2.城市基础设施的特征。(1)社会性。基础设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设施,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如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如果设计的不够合理,建成后经常出现停水事故,必然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使得人们怨声载道。(2)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对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即公益性。如环保系统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水污染的发生,也可以消除恶臭气味的影响,这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3)共享性。城市基础设施是全社会共同享有的公共服务,即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过程中具有排他性,人们在享有某一基础设施服务的同时不能独自占有,而剥夺他人享有该服务的权利。(4)投资规模大。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范畴,它们的使用寿命比较长,一般是几十年,投资规模相当巨大,往往是上千万、上亿元。如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的造价相当昂贵,一般每公里的平均造价是5亿元左右,如果轨道交通后期的维护得当,它的生命周期甚至可以达到一百年以上。(5)空间、地域和时间的不可挪用性,城市基础设施对空间、地域和时间有着极强的依附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成本具有沉没性,建成后不能挪作他用,基本没有残值。基础设施建成后必须按照设计的用途继续下去,否则巨大额度的投资将无法收回。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必须具有超前性,即必须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面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中国现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现状

中国现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主要有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性投资、国内贷款、市政债券、利用外资以及其他来源等。

1.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性投资。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性投资又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投资,预算内投资指的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预算外投资指的是土地拍卖收益。目前,财政拨款的难度加大,难以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缺口。财政的收入渠道主要是税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税收得到了巨大的增长,但是财政收入不仅要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投资,还要其他的财政资本支出以及经常性支出,如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以及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支出,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这些设施需要的资金大大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预算外的土地拍卖收益具有滞后性,资金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周转。近两年,国家为了应对日益上涨的高房价,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以满足人民的购房需求,对土地的拍卖实行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大大减少了政府的土地拍卖收益。另外在进行土地拍卖之前,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居民的拆迁以及道路的修建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这样以后才可以对土地进行拍卖,然后才可以用拍卖的收益去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土地是稀缺资源,地方政府可以出售的土地是有限的,不可能长期依靠土地拍卖来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对国家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和土地拍卖收益的滞后性,导致财政性投资难以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压力。

2.国内贷款。银行贷款包括国内银行机构贷款和非银行机构贷款,为了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足,向金融机构结款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1996年实行的《贷款通则》规定地方政府不是法人和实体,不能成为独立的融资主体,因此地方政府难以直接贷款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商业银行有着一套严格的资产负债管理的约束机制,他们倾向于短期贷款,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类中长期贷款缺乏足够的兴趣。

上一篇:学术不端行为的经济学浅析 下一篇: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