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对道德教育的意义研究

时间:2022-10-11 01:34:16

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对道德教育的意义研究

摘 要:在人性论问题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人性理论是“性善论”。荀子主张人性“恶”。 不管人性本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人性属于生成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内省、学习和实践,克服人性的弱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向善前进,是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包括人性论在内的儒家思想在国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性论;道德教育;孔子;孟子;荀子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53-02

儒家思想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人类精神,然而中国20世纪从到“”差不多有七十年时间在批判孔子、儒学,但中国大陆在大批孔子儒学的时候,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深受儒学影响又没有批儒的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这是为什么?批孔时将孔子儒学全盘否定,而国外许多发达的国家却对孔子有很高的评价,这又是为什么?儒家思想在中国,在世界的东方,也在世界的西方,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欲治理社会必先认识人了解人,欲认识人必先认识人性了解人性。如何认识人性?人性是否可变化?假如不可变该如何应对?可变又如何进行适度调控 ?什么因素决定或影响人性?这些一直困扰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头痛问题,是古今人类不断探索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当代依旧没有令人满意的结论,仍然处于继续探索之中[2]。孔子、孟子、荀子,为人性的探讨做出了有益尝试,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久远的影响。

一、孔子人性论思想

《论语·阳货》载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相近”包括两层意思:第一,从人之性对犬之性,牛之性来看,人与人为同类,所以说“相近”。 “相近”表明人有共性。第二,从人类自身来看,人与人虽属同类,但智愚壮羸万有不同。所以应当说“相近”,不应当说相同。这表明人又有个性[3]。在“性”与“习”中,人的先天本性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后天的习染和教养。刑昺疏:“性,谓人所禀受,以生而静者也,未为外物所感,则人皆相似,是近也。既为外物所感,则习以性成。若习于善则为君子,若习于恶则为小人,是相远也。”[4]人性中都有善与不善两种潜质,其具体为善或不善与后天的“教”和“习”有关,即人性是可以塑造的,习善则为善,习恶则为恶。

二、孟荀的人性论思想

孟子的人性理论是“性善论”。论证了“善”也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并且以此为基础,试图多层次深入发掘人类“善”的潜质[2]。孟子这种认识,也不是全无道理。他为了说明人人都具有“善”质,曾假设了日常生活中一个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事例,即任何一个人突然发现有一个小孩快掉到井里去了,都会产生恻隐之心,都会不假思索立刻上前搭救,而不会有任何“杂念”,类似于心理学的“条件反射”。这种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古今均不乏其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被持续认为是一种“美德”。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看到了人生来俱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且特别强调“四心”,这是向善扬善的“四端”,这些“善端”实乃之分[5]。然后进一步“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孟子·公孙丑上》)。

与孟子相反,荀子主张人性恶。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人既然作为一类存在物,就不能排斥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物所具有的相近之处。荀子从人的生物属性侧面,看到的是人生而“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好声色”之本性;认为人生来就有为求个人之利而憎恨和嫉妒他人的特性,如果取消了道德规范,天下马上会出现恃强凌弱的现象。荀子还认为,道德存在的事实本身就证明了人性是恶的,需要道德来矫正。人对道德的追求也可看做是人性恶的依据,正因为不道德所以才向往道德[6]。

三、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思想对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从今天的角度看人性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人性是多维度、复杂多变的。我们可以将人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生动刻画;人的自然本性,有善有恶,或者说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比如,人生来就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这些本能并不能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特殊之性,是人的各种共同属性中起主导作用的属性,即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并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社会性决定了人类生存必须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交往关系[7]。由于人的特殊之性,人与动物有了区别,人的高贵之处也就体现了出来。另外,人性属于生成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知道,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人的本质也在发生变化。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生成何种属性以及如何生成这些属性的问题。

生成何种人性以及朝着何种方向生成人性,涉及的是人类的价值与伦理问题。人应当朝着善的方向而活着,人性生成的当然取向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的幸福和公正,符合正当人性并有利于丰富人性、提升人性;而损人利己、害人不利己、害人害己,必然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人性生成应当努力避免的。人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内省从来都是个人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通过完善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不管人性本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可以不断向善前进。

(二)对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个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就是因为人是有理性的,人知道限制自己的欲望。但在规制不全、监督失效的情况下,理性的力量便会变得十分孱弱。克服人性的弱点,让德性主宰人生,追寻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提升人之为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个人过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和功利的良善生活,便成为道德教育的当然目标取向[5]。通过提升人的道德水准,达到士、君子乃至圣人的境界,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儒家通过人们“心性”的底层教育人们,使人们自觉约束外在的行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对于完善人们的性格、心灵,通过净化心灵来净化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8]。

上一篇:浅析相对剥夺感心理 下一篇:学术不端行为的经济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