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中的三个“回归”

时间:2022-03-07 06:37:52

识字教学中的三个“回归”

新课程标准建议:“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为此,笔者针对部分识字内容,做了一些尝试。

以苏教版一年级《识字4》为例,首先以悬念导入,根据图画,创设一起去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的情境,缩短学生与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距离,引起学习的兴趣。紧接着,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他们根据图自己说出要学习的词语,再借助拼音自主识字,人人争当“小老师”,读得特别认真。教师则充当好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联系生活实际,形象地理解生词,在说的训练中进一步加深对生词的理解,学会运用。在学生认识了“蜻蜓、蝴蝶、蟋蟀、螳螂、蚂蚁”等生字后,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初步感悟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之后,以猜谜、“送生字宝宝回家”等游戏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寓教于乐,其乐无穷。最后,展示教师自己制作的“生活识字本”,倡议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到生活中识字。

一节课,40分钟,由于有了熟识的生活情境,各种有趣的识字游戏,学生的表现特别的活跃,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识字效果非常好。同样成功的案例还有一年级上册的《认一认5》。教学时,我将教材提供的16个字,进行了重新编排,把“瓜、豆、麦、车、果”等8个生字融进了一幅夏收图中,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来到初夏的田野,看图识字、读词,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仔细回顾这两课的教材研读、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结合多年的识字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一节成功的识字课,务必做到三个“回归”。

一、挖掘文本,创设情境,让教学回归“生活”

新课程赋予我们灵活使用教材的权利,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我充分运用书中的插图,创设了到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的情境,使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多了一份生活的气息和乐趣,在上课之初就紧紧抓住学生,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又告诉学生: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奥妙的世界,昆虫世界更是奇妙无比。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只不过是昆虫大家庭中极少的一部分。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观察,去认识更多有趣的昆虫。把认识的昆虫名记录下来,跟老师和同学交流交流。从课内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探索自然的兴趣,同时将识字延伸至课外——社会生活的大课堂。

二、尊重主体,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归“本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中我努力充当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插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识字4》为例,我让学生观察插图,看看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有哪些昆虫,自由地说一说,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识字活动中,让识字成为学生本身的意愿。这样的教学,学生找得尽心,说得开心,学得用心。学生自己找到并说出识字的内容后,再由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只对那些难读的字音加以辅导。对于字义的理解也是借助于插图,先由学生自己看图,建立图与文的联系。当学生将“蟋蟀”“天牛”和“蟑螂”混淆的时候,及时纠正,讲清区别,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对于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也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为此,我特意将所有虫字旁的字用彩色描出偏旁,引起注意,使学生的发现成为可能,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掌握规律,创新设计,让教学回归“童趣”

识字教学中一定量的练读巩固是非常必要,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将枯燥单一的练读变得丰富有趣,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设计。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的特征,我以游戏的形式加强读的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练习时,我一改过去一味地领读,学生跟读的单一教法,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尊重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跟着“小老师”一起说昆虫的名字。同样是读,但说法不同,效果也迥然不同。巩固练习则在一个个有趣的游戏中“悄然进行”,猜谜语、“给昆虫宝宝当妈妈”“送昆虫宝宝回家”,这些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识记生字的积极性,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快乐无穷,乐此不疲,使巩固练习真正做到“了无痕迹”。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识字教学上的“创新”就是改变汉字的枯燥无味、抽象、难于理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保持强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促进思维不断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创新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研读、准确把握,源于创造性地使用、重组甚至拓展、改编教材,再者就是源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的设计理念。以上提到的三个“回归”就是在充分挖掘文本的前提下,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习活动回归生活、回归本真的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创新识字教学的基石,不可动摇。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桃园中心小学)

上一篇:用好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下一篇:让“期待”敲开阅读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