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塔利亚》看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时间:2022-03-07 02:56:24

从《黑塔利亚》看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字词教学,不是靠学生的识记背诵就能提高阅读能力的,应根据学生认知层次,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语言感知能力)和艺术推想力(缔构文本中省略和跳跃的能力),《黑塔利亚》以动漫形式向观众展现世界历史,用拟人化手法将无生命特质的物态的各个国家转换为有生命活力的动态人物,在阅读教学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阅读目标――帮助学生建构一个世界

中小学生进行语文课堂阅读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获取书面材料的意义,而是学会阅读,让学生自己建构一个世界,逐步形成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能力。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被包围在教科书编者加工后的“鉴赏提示”、“课文注释”、“课后练习”之间,成为了一定知识体系的形象化示例。学生面对这样的阅读材料与阅读环境,容易变成机械地学习书面知识,缺乏自己的思考与建构。

《黑塔利亚》中呈现历史的方式不是像教科书一样提供枯燥无聊的时间、数据、事件,而是将各个国家拟人化,将复杂的大国关系转化为简单的人物关系,这就拉近了受众与作品的距离。这种方法也可用于阅读教学,教师相当于编剧与导演,可将课文内容像《黑塔利亚》一样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学生,而其中生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解读。

以解读《父母的心》为例:文章没有细节化描写与背景叙述,多是用词俭省的对话。文中对话如下:

“大儿子嘛...,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

“二小子...,...能不能答应我用这个女孩子把他换下来?”

“女孩还小...,...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这样反复无常表面看是丧失了信用,但正是这信用的丧失衬托出丢不掉的血脉亲情。我们教师要善于从这些对话中发现父母理由的不充分与漏洞,让学生从这些笨拙的理由中感受出这对父母的可爱与真情,头脑中自主想象父母在这三次对话中内心情感的纠结与煎熬,用心感受父母的心,自主构建这对父母深藏于对话之外的情感世界。

二、阅读过程――把握共性之中的个性

《黑塔利亚》跟历史教科书一样是叙述世界历史的,世界历史价值是《黑塔利亚》的共性价值,它的个性价值在于《黑塔利亚》赋予历史以生命,这样就形成了作品与受众的桥梁――情感,有了共通的情感特征,两者便能更好地融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善于发现作品中潜在的共性价值之外的个性价值。

文学作品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当它一般性具有价值时,其特殊性才值得解读。

以莎士比亚为例,我们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伟大,那是因为它具有同一时期的戏剧、所有戏剧、所有文学、所有艺术等文学存在的共性价值。但是,其作品最值得解读的显然不是它与众人的共同之处,否则我们可以去解读任何一位作家的作品;令我们感兴趣的也不是他与所有英国人、所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所有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有共同之处,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只要去研究德克尔和海伍德就好了,我们要寻找的是莎士比亚的独到之处,是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的东西,这就是要寻找莎士比亚作品的个性价值。

每一个人物都生活在共同的世界里,但由于感知的差异、情感的分歧,每个人又生活在各自感觉的世界里,教师在分析文本时,就要善于从共同世界出发,找到不同人物的个人感知世界,抓住共性中的个性。

三、阅读方式――用去障法消除文章与学生的隔阂

学生对文本的难以理解和不感兴趣,多是由于作品原始状态的呈现方式超出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来为学生清除这一障碍。清除障碍的方法有很多,以《黑塔利亚》为例,《黑塔利亚》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将国家拟人化、历史生活化,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智力结构,成功地消除了历史与孩子的隔阂。

以孩子的眼光走进文本。例如解读《雪地贺卡》时,首先要弄清楚文中有两个世界,一个大人的、一个孩子的。在幻想方面,大人不及孩子,懂这一点才能懂这篇文章。这里孩子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幻觉,把雪人当做有生命、感觉、情感的人,设想它可能会怕冷,在夜里可能会害怕,如果饿了该怎么办.......。表面上看是孩子对雪人的设想,实际上可以看出这是孩子自己对生活的感觉。这感觉表现出孩子对他人(雪人)的同情与关爱。成年人也有关爱,但往往是关爱与自己相关的人,而这个孩子的关爱给予了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雪人;成年人的关爱是给予有知觉的人或物,而这个孩子却把关爱给了没有知觉的雪人。教师需要将学生带入这个孩子的情感世界,体验人类一种无私、无条件的关爱。

姚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学科教学(语文)硕士。

上一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探微 下一篇:微软让AR更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