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分享 第8期

时间:2022-03-07 01:19:49

一直以来,我对《三字经》开篇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所表达的观点就存有保留意见。因为儿子上幼儿园以前,“人之初”混沌未开阶段,所真情流露的种种行为表现,皆可证明“性非善”:买给他的玩具枪,从不愿意借给堂哥玩―自私;看见邻家小孩有个小风车,立马上前去抢―霸道;保姆不给他酸奶喝,顿时翻脸打人―任性。自私、霸道、任性等行为,怎样也不是“善”应有的表现形式。没有人唆使他这样做,我也多次教育过他,但他还是一如既往。所以,我有足够的证据反对“人之初,性本善”这种说法。

儿子上幼儿园后的一个星期天,我们一家人坐在客厅闲聊。我剥好一个甜橙,给了儿子一块,有三瓣,接下来发现儿子的举动有点不像往昔:他并没有条件反射般马上把甜橙塞到自己的嘴巴里,而是用手笨拙地掰开一瓣,走到外公身边,递到外公手中。虽然橙子汁沿着他的小手慢慢往下流,但我们并不在乎,更多的是感到惊讶。儿子又把剩下的两瓣掐开,拿到外婆身边,递给外婆手中。虽然大部分橙子肉都给压瘪了,理论上应该不能入口的,但我们却甜在心里,一起为儿子可喜的转变而雀跃鼓掌。当我们还在猜想下一块该轮到谁,是爸爸,还是妈妈时,只见他把最后一瓣塞到自己的嘴巴里,然后调皮地望着我们。看着儿子的憨态,我们都会心的笑了:孩子终于学会了把东西拿出来与人分享,分享能带给他快乐,但底线是不能逾越属于他的最后一块。这就是小孩最本质、最真实的表现,由里而外,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行动。如果他硬是把最后一块也摊出来分享,然后馋馋地望着,作为家长,我们有可能怀疑幼儿园实行了说教式教育,埋没了孩子天性而迎合成人的审美观,这样对孩子来说是残酷的,也是家长所不愿意看到的。但现在看到孩子乐于把其他的部分与人分享,然后坚守自己那一份。没有强迫,没有诱导,没有虚伪,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流露,这才是科学的素质教育。

在幼儿启蒙阶段,能教给孩子许多知识固然可喜,但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更为重要。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家长们应该期待像“乐于与人分享”一样,诚实、坚强、富有爱心等可贵的品质,孩子能够从小就养成,而且是自觉养成,快乐养成。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是张贴在儿子幼儿园走廊里的一段名言,我很认同。幼儿教育,谈不上也不需谈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但“播种行为”却是首义。

上一篇:孩子说谎的背后 下一篇:挫折教育的另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