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言传身教的学术

时间:2022-03-07 12:40:15

科研:言传身教的学术

自1999年时任临沂市教科所所长的齐健教授引领我走上教育科研之路到现在,17年过去了,我从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现在研究高考改革、研究高等教育,从未离开过科研、从未离开过实践,对我来说,这是一生所拥有的宝贵的财富。

第一,科研是一种信仰,来自于历练自我。我常常自嘲,自己没有高起点的学历,没有超于常人的才智,如果说取得了一点成就,就是两个字:听话。1999年齐健教授对全省的中小学教师提出写案例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听到了,一写就是17年,从未间断。我常常坐在桌前,梳理自己的日常教学,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一年200万字的教学案例,平均每天4000到5000字的书写,我知道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但这已经成为我内心的一种信仰和追求。2009年,我的三本书《教育言无言》《教师成长:寻求自我超越》《教师教学的智慧》分别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我的四部教育学著作《课程开发论》《教学发生学》《教师成长记》《学生乐之说》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实,我从来不是为写书而写书,就是对自己教学案例的反思,反思和书写已经成为一种生命深处的需求。上周我连续参加了由孙伟省长主持召开的四场山东省高考改革座谈会,从上周六到今天凌晨4天时间,我系统整理、撰写的学术材料有18万字之多,这也构成了我的研究。

第二,科研是一种学术,来自于专业献身。马克斯・韦伯提倡并实践着“以学术为志业”的人生路径,一个大学教师,自然是要“以学术为志业”的,“正学术以还斯文之气脉”(《宋史・吴潜传》)。我深知自己的学识肤浅,这便更需要有学术的思维。在我的成长和工作过程中,可以放弃的是学术以外的东西,必须坚守的是学术之内的探究。齐健教授常说我在生活上丢三落四、逍遥潇洒,但是,每当研究一个项目、思考一个问题、形成一项成果的时候,就完全是向自己的极限状态精益求精。这两年,国内有些部门邀请我陪同雷夫、克拉克在一些地方作报告,我想,为中国基础教育负责,不能盲目追逐国外名师,为了更深度地研究国外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我便深入研究了民国时期的罗素、杜威、泰戈尔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这样在看待今天的美国教育者入华时,就能够深刻和理性了,这马虎不得。再一点,作为大学教授,我想,我需要经常做一段时间的研究生,很遗憾,我一直没考上博士,但是我却常常用研究生的行为方式来对待自己遇到的问题。在课程中心的时候,为了研究学校课程开发的问题,我曾经一夜就翻阅了20多部课程著作,为了一篇文章,我遍览国内外著作、学术期刊文章近千篇,这是一次学生一样的学术研究。

第三,科研是一种行为,来自于事实材料。作为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一位教师,我自然承担着打造教师教育特色的根本任务,多年来,在师训干训中心的带领下,我完成了大量的教师培训任务。2010年,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立,我开始在全省七个地市有了自己固定的教师发展团队,我带领他们成长。然而,后来我发现,正是在带领教师们搞研究的过程中,我的研究收获是最大的。2011年,我与教师们一起进行了校本研修的探索,扎扎实实地历经两年之后,我写成了《高效校本研修模型》一书,核心研究成果《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改进路向与模型建构》在2012年的《教育研究》上发表。2013年,我与老师们一起进行了教师第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两年以后我的《教师如何开发课程》一书完成,核心研究成果《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异变问题与改进》在2014年的《教育研究》上发表。2015年,我与教师们启动了教师人生规划、生涯规划、专业规划的研究,预计新的研究成果会在2016年产生。学术自信来自我和教师们的贴地行走,高端的研究成果是做出来的,这就与雅各布斯所坚称的是一致的:“一个复杂的活文化中绝大部分的细节都不是经由文字或图像流传的。不,文化是经由言传及身教而存活下去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有真正的科研。

第四,科研是一种价值,来自于责任共生。任何科研都是求真和向善的一体化,需要纳入到我们自己的工作职责中去才有生命力。今天,我们的任务是“服务于我校教师教育质量提高和突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服务于我省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以开展教师教育(职前培养、职后发展)及其他相关研究为中心,并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基层中小学推进区域和学校教育改革,尤其是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供相关专业的支持工作。我们以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地方高师院校学术公民身份转化与平台建设研究”为抓手,就地方性新建高师院校如何在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地重新思考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和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如何进一步深化内部相关体制改革,强化服务于当地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术公民”身份的转化,不断创新“校地合作”发展模式,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力量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基层教育改革与发展事业的同时,寻求高师院校自身转型发展思路上的新突破等,积极开展探索研究。有了这样的工作依据,我们的专业研究可以深度展开,我期待着新的挑战。

面向未来,我希望每年完成一篇论文,用以影响我所研究的领域;我需要每个月发表一篇文章,用以发出齐鲁师范学院教师的声音;希望每周深入学校、课堂教学现场,用以把我的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上一篇:康德与海德格尔关于“时间问题”的回溯性探究 下一篇:经典价值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