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时间:2022-03-06 05:19:20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靠学生们所学得知识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可见学习迁移是影响学生学习效应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善教”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善学”探索科学的学法,学习时自觉进行学习迁移,克服干扰,从而提高学业成绩,真正做到“学会学习”。

物理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正迁移的发生,防止负迁移的产生

1 建构知识、技能结构,形成迁移的基础

学习迁移要基于正确而稳固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因为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学习越扎实、雄厚,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效果也越显著。所以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稳固的知识、技能结构,使学生获得高度概括化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将大大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建立物理学知识结构的程序是:确定知识点及其认知层次,确立点、线、面、体 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形成网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新课标教材,熟悉、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增强授课的目的性。并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依照认知层次选择合适的教学主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程知识。帮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理解清楚明白,并作联系连結,建构自己的知识网。例如:在学生学习力学时教师应抓住这样的教学主线索:先介绍力的基本知识,再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最后介绍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以及分析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这时再安排一个阶段性复习来对知识做一个归纳梳理,以帮助学生由点及线到面、体地构建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学生牢固建立这一知识体系后,再研究自由落体、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卫星运动等等时便容易产生迁移了,而且从中又可以培养其学习迁移能力。形象一点讲 ,明确了知识的层次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后将他们有机的组织起来,建立起科学而稳固的知识网络,“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知识可以活化起来,就容易产生迁移了。而学生的技能结构的建立则也贯穿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过程细节之中,关键是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方法和技能的总结、比较、归类,并经常创造给学生以训练提高的机会。

2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为迁移创设有利条件

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要考虑怎样有利于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发生迁移。教师的教学程序,必须有个合理的规划,当引进一个新知识、新概念时,需考量是否适合学生目前的程度、状态等。一般在上新课之时,先复习一下相关知识,以便学生能从知识结构上了解新学知识在已有知识结构中的衍生点,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新概念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使知识发生顺向迁移。在难点教学时,要能依照的一定层次组织教学过程,寻找最优化的教学程序。比如可以先提出已有的物理认知和相同或相近的生活观念,确立相关科学观念——建立先行组织者,这对于化解难点,成功地发生学习迁移是个关键。在教授新知识点时若能对于学生先前所学的知识、概念作连接也能帮助学生建构有系统、组织的概念体系。例如讲线速度时,与学生先前学过的瞬时速度的概念相联系,使学生知道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使它们在本质上相统一,使新旧知识之间发生双向迁移,这对于建立线速度这一概念非常重要。

3. 应用“类化”和“比较”,促进学习迁移发生

史金纳的类比迁移理论主张用“类化”的原理产生学习迁移。所以在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也可以用类化或比较的方法来让学生延伸应用所学的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质点、点电荷、单摆这类概念时,就可以先举不同的例子进行比较,再进行类化,形成表象、进而总结抽象出这些概念。若能进一步类比这类概念的形成过程,相互间还可产生思想方法的迁移。再如物理学中描述强弱、快慢程度的一类物理量,譬如密度、压强、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电流强度等等的都是用比值法进行定义,若能适当比较、启发,其思想方法也可以相互发生迁移。

怎样增强类比迁移的有效性呢?根据结构映射理论:类比迁移是一个结构映射过程,“源问题”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构)被提取并被用于解决“靶问题”,结构映射是类比迁移产生的前提。所以教师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渗透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重视问题的结构。这样,学生对这些概念、规律的基础就能更加的巩固,从而增强其类比迁移的有效性。比如在电场一章中,电场强度、电势等概念对学生来说很抽象、难以真正理解其物理意义和实质。教师教学中可以通过静电场和重力场的类比来突破难点: 重力场和电场一样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在重力场中要受到重力的作用G,重力场的强度可以用物体所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G/m的大小来量度。分析可知:这种场的强度实质上是由场引起的对物体的作用(G)和物体的相关属性—质量(m)的比值来量度的,但这种场的强度是由场本身决定的,与所放入物体的质量m、其所受重力G均无关。类似的,电荷在电场中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F,电场对电荷的作用是电场力(F),电荷与这一作用相关属性是电荷量(q),电场的强度可以怎样来量度呢?教师先通过类比启发,再引导学生用试探电荷探索电场的性质,寻找电场强度、电势的定义方法。最后在电场的复结中,又可以从力和力的性质,功、能及能的性质,性质的形象描述等诸方面就重力场和电场进行比较,找出共性,深刻地理解电场的性质。

4..创设不同问题情境,引发学习迁移产生。

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需要,创设独特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迁移的产生。比如在讲电场的概念时,为了得到某点电场的强弱,放入一个检验电荷,某一点电场的强弱与检验电荷电量的大小无关。这一点学生很难接受。在讲到此问题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形象类比的物理情景,问:“ 同学们,外边有没有风?”大家急切地向外看,齐声回答:“有”。再问:“ 你们看到的是风吗?”同学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很快回答说:“不是,是树叶在摆动”。“对。树叶是用来检验有无风及风向的物体。风的大小与有无树叶及树叶的大小无关。” 使学生尽快明确了电荷是用来检场的,电场的强弱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与电荷的电量无关。教师应在备课中备好类比事例,做到类比通俗易懂,形象逼真,且切合实际,这样才能真正突破教学难点。

5. 重视练习、实践的合理性,多提供迁移的训练

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同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迁移的过程。学习迁移过程伴随着所学知识的应用,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有区别的。“应用”是指把已有的知识用于解决作业中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而“迁移”是指先前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技能对于新情境下另一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复杂的知识应用中也总会有迁移现象,但简单的知识应用并不一定都存在迁移现象。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知识应用和学习迁移的关系,探讨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迁移理论,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通过练习与实践巩固知识是一种有效形式。但教学实践说明并非练习量越大,就越可能产生迁移。苦练固然重要,巧练更加重要。“熟能生巧”的关键在于掌握规律和“窍门”。而一般化的机械练习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思维灵活性训练。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多采用综合性练习和解决实际课题的创造性练习。

上一篇:让我们一起“播种习惯,收获命运” 下一篇:金岳霖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