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

时间:2022-03-06 04:39:20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

启发式教学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努力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真正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并不多,往往教学死板,形式单一,下面谈一谈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只有感到疑惑,才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以问促读,边读边想,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例如我在教《会摇尾巴的狼》时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狼和老山羊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学生通过预习,答道:“故事发生在森林里,狼掉进陷阱里,想让老山羊救它。”接着我马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狼想让老山羊救它,说了几次话,老山羊是怎么回答的?结果如何?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兴趣盎然,异常活跃,循着设计的问题边读边想,掌握了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也正是这一连串的提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开拓了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二、引导疑惑。授以方法

教师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当问题提出后,学生往往思维活跃,争论不休,教师应相机提示、点拨、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进而向独立思考发展。例如《少年闰土》中有这样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学生对于这一句话不能深刻理解,不能突破课文的难点。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写闰土的四件事,了解闰土之所以知道的那么多,鲁迅知道的少是因为生活环境不同,闰土生活在农村的海边,而鲁迅生活在家里;其次让学生品词析句,理解含义,鲁迅不能和外面接触是什么把他们隔开的?学生不难想象是高墙,我顺势引导:“高墙还有门,它实质指的是什么?学生灵机一动随口答出:封建制度、封建家庭的束缚。”我趁机又说:“他们在高墙里看到天空只能是四角的天空,好比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这说明什么?”学生抢着回答:“鲁迅与外界接触太少,知识面狭窄。”理解含义后,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就不难看出这样描写是对自由生活环境的向往,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厌恶,这样一步步解疑之后再总结出:“了解课文理解含义――体会感情”的训练方法,为今后自学打下了基础。

三、学生质疑。主动参与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以往学生习惯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是被动的,向学生质疑就变成了主动。其实学生在听课时,脑子里肯定会产生疑问,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将问题提出来,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蝙蝠和雷达》这一课时,从课文题目人手,启发学生质疑:“看到课文题目,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学生大胆提出:“蝙蝠是动物,而雷达是一种探测器,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我表扬这位学生肯动脑筋,能发现问题,这正是教学突破的重点。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极大地发挥出来,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抓住一个“疑”采用多种多样的启发式教学,能优化教学过程,供教师“教活”学生“来学”,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浅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下一篇: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