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的更新和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时间:2022-03-06 04:49:01

农机的更新和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摘要: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然趋势。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本文结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论述了农业机械化的更新与发展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发展水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019-1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不均衡,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作业机具少;机具配套低;大中型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而且产品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舒适性、产品整体构造质量等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农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1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1.1 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比较效益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长,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长春市周边地区由于受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无法推广大中型农业机械,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呈现出:农机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完成耕作方面的微耕机具多,从事播、种、收的农业机械少。导致农机作业受限,效率低,成本高,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并且,机械零件的损坏率也在增加,如果农民能够及时更换新机,不仅适应农业生产,也节约了保养和维修项目的增加。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在作物的播种,耕种,收获等时节,机械化作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可以避免因自然灾害或人为等原因而误农时。所以,发展机械化,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的有效保障。

1.2 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国内农民收入中非农收入比重持续增加,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在增加。根据我国农村农业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富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较低,所掌握的职业技能较少,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工业化对劳动工人的要求。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民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其他生产技能,促进向非农行业转移,以增加农民收入。

1.3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村要得富裕,农民要得增收,必须减少农民。如果让9亿多农业人口继续按照传统的方式“窝”在有限的耕地里去经营农业,显然是不现实的,只有合理有序地将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由直接从事种植业转向加工业和城镇服务业,才是农业最根本的出路。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对强壮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降低,因而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可见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能直接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还能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当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2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举措

2.1 继续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

首先,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重要举措。其次,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直接拉动市场对农机产品的总需求,同时也促进农机工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再次,农业机械购置是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手段。也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稳产农民增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要重点向农业生产急需的薄弱环节倾斜,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2.2 增加农机化的投入,做好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农机化每项新技术的推广、新机具的使用都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引导、试验、示范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扶持。各级政府应给予落实,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力度,在财政收入逐年增长的同时,对农机化投入也要逐年增加,确保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加强管理,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程度,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

农机的社会化服务是提高农机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推进农机产业化,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机信息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农机作业市场主体,培育创新农机服务模式。一是要把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或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既能解决生产经营小而散的问题,解决农产品加工难和买难的问题,又能调剂农机的余缺,开展本地和外地的跨区作业,使农机作业率和收益率都得到有效的提高。二是要继续组织农业机械开展跨区作业,做大做强小麦的跨区机收“品牌工程”,并把这种模式引入到农机作业的各个环节中去,努力提高机手的收入。三是要进一步规范跨区作业和中介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扶持农机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提高对农机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要以人为本,搞好农机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机户的增收后劲。

作者简介:曹艳彬(1969-),女,长春市农民职业教育中心工程师,从事农机培训工作。

上一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谈聋生语文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