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3-06 12:40:51

化学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每个教师所必须面临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我们教师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和应用,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一些粗浅的体会,在此愿和同事们交流切磋。

一、以精彩的导言激发学生兴趣

一般来说,新课开始,学生的好奇心强,学习劲头足。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将其转化为真正的求知欲,所以化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新课的引入,要有精彩的导言。好的导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求知欲。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先导,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步顽强追求的动力。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以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天然气)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们日常生活中烧水、煮饭、烤火取暖所用的燃料有哪些改变?”同学们踊跃回答后,教师根据同学们回答的结果总结指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燃料向燃烧煤气、天然气的方向发展。那么,燃烧这些气体燃料和燃烧传统燃料相比,有哪些优点?”这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就激起了学生想知道天然气有哪些优点、性质如何的学习兴趣。老师抓住火候,借机引入甲烷的学习。

二、运用口诀教学,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德国诗人哥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一些枯燥无味难记的知识采用编口诀、顺口溜等办法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学习氧气的制法时,采用谐音的办法,编了这样的口诀:“茶庄定点收利息。”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氧气的实验步骤。再如在讲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总结金属与酸、盐的反应时,我把它编成口诀:“氢之前,能置换,钾、钙、钠要避开,常用酸,有两种,稀硫酸,稀盐酸。强换弱,盐要溶。钾、钙、钠,遇水亲。”还有化合价的口诀是:“氢正一,氧负二,一价金属钾钠银,二价金属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铜、汞二价最常见,硫二氯一常为负,记住单质价为零。”关于元素符号,酸、碱、盐溶解性表等,也用口诀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其记忆能力。

三、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的认识。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应物质特性的理解。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伴随着实验过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现象,这些现象都能刺激学生的神经中枢,激发其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学生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兴趣,激发其思维活动。

四、运用恰当的课堂语言引发兴趣

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履行自己职责的基本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自己的课堂语言简练精辟、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哲理性;要力戒说话絮叨,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的任务是将教材中深奥的内容转化为浅显易懂、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使用精辟简练的课堂语言,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利于他们记忆、理解和应用,这样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联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化学科学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反过来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其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等等,让同学们知道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和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并将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

总之,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多方面着手,既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授课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回族镇第一初级中学)

上一篇:为人生而阅读 下一篇:教师与学生建立互补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