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时间:2022-10-05 09:30:18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 要]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养成。

[关键词] 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实践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而且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如何发挥化学教育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这里主要谈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能产生强烈的好奇,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其次,在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老师应该恰当质疑。科学研究、探究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以主动开放式的思维去质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质疑时常以“原理型”为主。学生掌握某种化学原理后,教师提出有发展性应用性的疑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萃取操作教学时,讲述了要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进行震荡的原理后,可向学生们质疑: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时,应怎样才能使两种溶液反应充分?通过这样的质疑和解疑,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而是多角度、多方法地去解决问题,即从惯常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创造性思维方式。

要学生学会这种思维并引导自己进行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经常做这方面的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途径,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对学生解题有创新的即使在萌芽状态,都要积极扶持;千万不能有意无意地扑灭在学生大脑中冒起的各种神奇的创新性火花。

在一切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思维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注重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想象能力,要学会联想。如讲到甲烷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氢气、一氧化碳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等等。

培养想象力还要大胆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例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氮气不存在氮氮三键,使其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和赞赏。

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学科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时学生们要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教师要在实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现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主要是作为验证化学知识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改进实验、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指导。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设计性实验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陆佩文《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硅酸盐物理化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6)

2.盛昌兆等编《教学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8.1)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第六中学)

上一篇:高中生数学学习中不能“动”的现象初探 下一篇:情境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