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时间:2022-03-05 12:24:15

创新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而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则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因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和形成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而对这些知识技能的检验和运用更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提倡自主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一、引导探索,重视创新,激励学生的自主实践

教师应积极引导,创造条件,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应避免为了赶进度,而加大教学密度,挤占本应属于学生的时间,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打破那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的传统模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分析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学《家》这一课时,没有包办代替,而是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深入钻研,探索质疑,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适时点拨。结果学生提出并解决了几个颇有价值的问题:1.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呢?(白云在蓝天飘荡,蓝天衬着白云,白云离不开蓝天)。2.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小鸟离不开树林,只有在树林里,小鸟才能筑巢,才能那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啼叫)。3.为什么说小河是鱼儿的家?(鱼儿离不开河水,没有河水鱼儿就无法生存)。4.为什么说泥土是种子的家?(种子没有泥土,就不能生根发芽)……这堂课学生主动质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气氛活跃,讨论热烈,教学效果颇佳。我想,如果还是采用老办法“老师问,学生答”,必然无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二、培养习惯,点滴抓起,规范学生的自主实践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语文自学习惯是在语文自主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一种内在的倾向和需要,并自动表现出来。良好的自学习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他的话为我们指出“实践”是培养自学习惯的唯一有效途径,必须从点滴抓起。课内重视引导、示范,严格要求;课外重视自主、互助,培养兴趣。例如:教师应注意在提出问题后适当留白,以利于学生养成先独立思考后认真回答的习惯;应鼓励学生做笔记,以利于学生养成边学边记的习惯;应板书规范,字迹工整,以利于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模仿、体味,以利于学生养成有感情朗读的习惯;通过表扬主动质疑的学生,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让学生明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以利于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敢于说“不”,于无疑处生疑的良好习惯;当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写出了高质量的习作,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乃至帮助推荐发表,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会更广泛地阅读,更积极地写作,这就更加促成了他良好习惯的养成,以至受益终身。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反复抓,抓反复,细水长流,以至水到渠成。

三、创设条件,拓展渠道,丰富学生的自主实践

教师应发挥创造性,创造条件,拓展渠道,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是那样丰富多彩,语文就在身边,对语文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自学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水平;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还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课本剧,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帮别人写信、写春联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另外,广播、电视以及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等也日益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媒体。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提高分辨能力,去接受有益的、健康的信息,避免消极的影响。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学,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后,教师应尽量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倡争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让孩子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积极、热情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自主学习才有实现的可能,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提高。

上一篇:与中学生谈散文的立意 下一篇:整合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务工子女的习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