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时间:2022-03-04 07:49:41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研究探索。本文主要从高职教育人才模式的构成要素、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才模式改革建议作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如何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市场紧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试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在此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教育思想理念

在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具有协同性。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与特征;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质量和速度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全球化和学习型社会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确立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终身教育的发展思想。

(2)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承担将设计、规划、决策、规范转化为现实产品其他物质形态以及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既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又要掌握较强的发现、解决生产实际中所遇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类人才的基础理论不必追求过深,但又要与普通高等教育基本相当,以便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实践能力强,尤其是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这也是区分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指标,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必须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才能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

(3)高职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高校培养人才基础性的前提条件,它反映人才培养的业务能力和就业方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考虑地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长期的发展规划、教学条件设施、师资队伍力量、招收的学生层次等条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顺应现代化产业发展的趋势,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地、合理地设置专业,突显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所在。

(4)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课程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学校课程就是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课程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在显性课程体系方面,一般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主要是指有计划、有组织的编制的教学相关内容。在隐性课程体系方面,是指学生的社会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设置,还要重视隐性课程体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5)培养制度和渠道

培养渠道就是教育者作用于培养对象,使培养对象参与到一系列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培养途径包括教学途径和非教学途径。教学途径就是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是主要的培养渠道。非教学途径是相对于教学途径而言的,由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隐性课程实现的。

2.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培养专门人才,其具有一定的职业性。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但是我们在看到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和缺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善,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人才培养模式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不够准确

培养目标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发展方向,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反映着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某方面上说它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属于高层次的教育,根据社会的需求,它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因为社会需求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不仅不利于高职教育本身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整个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非常明确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体现在缺乏专业特色、偏重人文学科专业,忽视理工科专业、盲目追求市场需要。有些院校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急功近利,重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和层次低的专业,对市场的反映程度不够灵敏,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适应企业新技术的要求。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推广和迅速发展,各高校师资力量和质量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严重缺乏,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直接执教的,严重缺乏教学经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少,“双师型”教师比例相对较低;同时,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层次也很分明,主要是刚毕业的人员太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本科学历的教师多,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数量较少,高级职称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数量更是寥寥无几。这一系列的情况是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人才任务的。

(4)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来源一般是在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删繁就简而成,或是由教师联合编写。这些教材往往基础理论分量太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没有体现出能力本位中心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模块组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性不够明显,未能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5)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不合理和教学方法陈旧

在高等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分类实质是通过课程的分类来实现的。同时,有些教师只注重同学科的知识教授,缺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研究

(1)转变思想观念--以就业为导向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是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所以在高职院校各个体系日益健全的同时,也要着重考虑学生的就业率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目前,毕业生就业已完全市场化。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确保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职业教育对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反映要快,对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要快,对市场、社会需求信息要灵,就业渠道要畅通。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必须建立在职业属性的基础之上,它反映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教学过程要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也就是要形成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面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是关键。第一、提高新引进教师的质量。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的教师还是比较缺乏的,在提高老教师教育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把握好新教师引进的质量关,从源头上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第二,加快向“双师型"教师转化的步伐。在高职院校授课的教师很多缺乏在企业工作的锻炼和经历,理论基础扎实,但是缺乏实际的实践锻炼。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设定专项拨款,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在职深造。同时要有计划地派一些专业教师到企业的生产第一线调查、学习,或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把学科的前沿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积极地向“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3)建立校企联合并加强实训建设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也是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很好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不是很理想,没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只是停留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表层上。在这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完善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实训设施设备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目前职业院校需要加强的方面。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投入问题。职业院校专业不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差异较大,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按照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校期间达到基本的实训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王艳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5(3).

[3]延雪怡.试论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区别[J].机械职业教育,2001(2).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1]-JKGHAD -0669)。

上一篇:探讨高频开关电源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原理及其... 下一篇:瞬变电磁在煤矿防治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