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机制研究

时间:2022-03-03 09:47:56

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机制研究

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称为志愿者。中国志愿者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后,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迅速。进入新世纪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型赛会服务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代表,与全国志愿服务活动一起,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创造了一种新的有效的组织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机制和方式,成为当代中国青年所喜爱和接受的新的精神时尚。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的需求机制分析

(一)政策需求

国家对志愿服务具有重要需求动机,主要表现在党和政府在大事、急事、难事面前对志愿服务的动员、组织、引导。笔者所了解的河南某高校位于省会城市,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大型赛会志愿活动,近几年还开展了大学生法制宣传、社区服务等,为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志愿服务组织方面需求

志愿服务组织一般是指依法成立、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专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义务工作联合会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以及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共青团、工会、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就某高校而言,经常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组织主要有学校团委和各院系分团委、青年大学生学会和爱心社,对志愿服务教育培训活动有不同类型、层次的要求和期待,对于领导高度重视和本组织的品牌活动,志愿服务培训要求、投入都比较高,对于一般的、常规性培训,多是为了完成任务,谈不上规范运行。

(三)志愿者需求

志愿者包括以兴趣或价值为目的的参加者和以功利为目的的参加者,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对象需求复杂:一是少数志愿者积极分子需求,即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更好地服务社会;二是将志愿服务作为牟利手段的服务者需求,即提升自己整合志愿服务资源的能力与可能性;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普通大学生的需求。

(四)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

志愿服务的范围一般包括扶贫济困、抢险救灾、法律援助等社会公益事业,重点对象是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城乡特困人员等。志愿服务对象所期待的志愿服务与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一致,是志愿服务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五)利益相关方需求

志愿服务利益相关方主要是和志愿服务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个人或组织,直接利益相关方主要是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和服务对象;间接利益相关方比较复杂,甚至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服务组织的主管部门或同级组织对志愿服务的态度,成为影响志愿服务教育培训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会决定志愿服务活动的成败。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的供给机制分析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对象的瞄准机制

该机制主要是志愿服务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将志愿服务需求和志愿者现有服务能力相对接,完成服务工作。河南某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主要是校团指导下开展的。在实际工作中,该机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用行政动员方式要求某一部分同学参加。教育培训活动也许就是一个人、一个会议或一次动员,根本谈不上对志愿者能力、兴趣、知识结构等详细的识别系统。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主体的认定机制

该机制主要是志愿服务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对教育培训主体资格进行识别、分类和管理的活动。河南某高校没有这种认定机制,遇到志愿教育培训任务时,志愿服务组织领导、相关专业老师、优秀志愿者成为培训主体,培训材料一般是培训服务对象提供的相关材料或培训者自己的工作经验,没有专业教学与研究活动,更谈不上制度化建设。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内容的建构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内容包括精神价值、制度规范和服务技能。精神价值主要是增强志愿者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道德情操,制度规范主要是志愿者服务条列、章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方面的内容,服务技能主要是志愿者管理、行动和服务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通过教育培训使志愿者掌握具体的技术和建立工作网络。培训形式包括讲座、研讨、实地考察、观看录像等。河南某高校的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是志愿服务条列、协会章程、志愿服务能力等,不仅培训时间短、任务重、经费紧张,而且重能力轻素质、重实践轻理论;在形式方面,一般采取集中培训,由志愿服务组织的领导或学校领导、老师进行会议式培训,很少对志愿者进行系统识别、类化,或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机制

该机制包含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分析、对象甄别、效果评价等内容。笔者所了解的那所高校,对大学生社团和志愿组织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方针,围绕学校的党政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对于有学校支持的项目教育培训实施的各项机制运行就比较顺畅,否则,实施起来困难较多。

(五)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效果的评定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效果,主要通过志愿服务教育培训过程中受训者获得的认识、知识、技能、才干及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应用程度来评定。河南某高校没有系统的志愿服务教育培训评定标准,教育培训的效果由学校有关领导的态度来定,更谈不上系统的教育培训评价设计体系。

三、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运行

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当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活动的各项制度建设,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制度、供给分析制度、评价分析制度。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增强部门的协调与沟通机制

大学生志愿组织隶属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共青团、上级志愿者组织多头管理,有时又是谁都不管不理,权利不清,责任不明。笔者建议,就志愿者而言,应继续依托党政部门和行业单位,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建立工作服务网络;就党政部门而言,要通过项目管理,加强协调,形成联动机制;就社会而言,应当积极营造舆论氛围,保障大学生志愿者及其组织的权利和利益。

(三)创新志愿服务教育培训资金管理机制

志愿服务以奉献社会为目的,不计报酬、不讲名利,决定了志愿服务教育培训活动的特殊性,资金筹措成为难题。笔者研究发现,大学生志愿组织通过赞助、募捐、义卖等收取一定服务费用,充实培训资金。这些都是零散化行为,所以,建议有关部门进行研究,增强志愿服务组织吸纳资金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四)加强志愿服务教育培训的人才与技术机制建设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人才支持,尤其是在志愿服务的教育培训工作方面。以人才建设为本,从人才识别、培养、调配到人才出路,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设备服务支持,促进大学生职业培训教育活动开展,并形成技术和人才支持的长效机制。

(五)大力增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的社会认同机制

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一方面需要志愿服务组织及其成员的努力,另一方面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营造舆论氛围。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增进社会对志愿服务教育培训活动认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上一篇:虽有知遇之恩 难敌民族大义 下一篇:论平面设计对不同文化领域进行的吸收、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