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探索

时间:2022-03-03 03:00:01

思想品德课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探索

所谓“教学最优化”,是指不断探索教育和教学的最佳方案,寻求一种最能恰当地考虑到具体的教学情境,在认真研究各教学要素的基础上实现其最优结合,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好效果的方法。

一、依据品德形成规律,优化教学设计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阵地,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的德育课。思想品德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制订教学设计要依据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由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四大要素构成。与之相适应,只有学生“知、情、意、行”四个因素都得到相应发展,其思想品德才能形成,思想品德教学才有可能实现“教学最优化”。

二、挖掘、融合课程里外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课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逻辑线索组织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因此,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与课程息息相关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关键是我们如何有效地去开发和利用。当然,我们在收集利用课程资源时,应遵循适用性、时效性的原则。所选的教学材料要既能突出基础性,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更能抓住热点,突出实效性。唯有如此,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三、着眼发挥整体效应,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是指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吸取优秀教学方法之精华,运用良好的学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促进学生有效接受。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关键是扬长避短。

当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还有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要素的最优结合,这是教学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堂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要让各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增加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方位、全过程结合,优化学法指导

“教学最优化”要求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会学、善学,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因此,在优化教法的同时要注意优化学法指导。根据思想品德课的个性特点,兼顾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这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关键。

1.课前、课中、课后的结合

良好品德的形成并非朝夕可就,而是长期的反复教育的结果。为了学生学得主动、扎实,我注重引导他们将课前、课中、课后结合起来:课前收集与主题有关的典型事例;课中联系实际,吸取材料,充实教学内容;课后参与时间活动,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2.激情、明理、导行的结合

学生的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注重激情、明理、导行的结合,使品德心理结构的所有因素都得到相应发展。

3.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要求统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步调一致地、有计划地、连贯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立足课堂的同时我也注重课外延伸。在形式上力求灵活,见缝插针地将思想品德课、班队课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紧密结合,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使学生的行为在反复实践中日益完善,将教学观点、行为要求落到实处,提高教学实效。

五、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教学环境

现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和谐的课堂互动恰恰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桥梁和保障。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无意地营造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民主氛围。众多研究表明,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较大,在良好民主氛围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此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将严与爱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把课堂组织成一个温暖和谐、轻松愉快的“大家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取决于现在。实现教学最优化,造就“四有”人才是现代化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我们必须适应时代要求,从现在做起,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张福来.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学周刊,2011(09).

上一篇:浅谈以生为本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下一篇:浅谈语文阅读课课堂巧结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