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TA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文学作品鉴赏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9 05:01:52

DRTA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文学作品鉴赏中的应用

摘 要: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选入不少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有益性、教育意义和阅读价值。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来体现它的价值?主要用DRTA教学法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鉴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实施教学活动或行为的工具。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选入不少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如七年级下册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八年级下册 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等。如果老师在上课时把重点放在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上,则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无从谈起。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则是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用DRTA教学法,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作尝试探究。

一、DRTA教学法概述

DRTA(The Directed Reading/Thinking Activity), 即“指导性阅读思维活动”,是由美国学者狄克逊(Carol N. Dixon)和内塞尔(Denice D. Nessel)等人创立的。DRTA 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心理图式,对阅读材料内容进行预测、阅读、验证和重新思考,以逐步达到对阅读材料的全面理解。

DRTA教学法是建构在问题教学法和图式理论两种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提问策略,教师的提问一定要能引发学生思考,辩论,引用观点和判断。

What do you think the passage will be about?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predictions now?

What did you find in the text to prove your predictions?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next?

DRTA教学法更适合用于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其基本原则是预测、阅读、验证和重新思考。DRTA教学法经常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章标题,看文章插图,随后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自主猜测文章可能的内容,教师不否定学生提出的任何假设。

步骤二:教师将文章分为长度大致相同的几部分,教师继续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猜测故事的开端,并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一部分,从而检查学生对这节内容的理解,并帮助学生验证自己原先的假设。

步骤三:处理完第一部分的内容后,教师请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对文章下一部分的内容再进行预测。然后学生阅读下一部分,读完后教师和学生再次展开问答和验证。按照这种方式处理文章的每一部分,直至读完全文。

步骤四:教师设计各种活动,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DRTA教学法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的应用示例

DRTA教学法常把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活动。

(一)阅读前阶段活动

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教学。本文节选自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于1865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

1.读前先通过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和学生熟悉的童话图片将学生带入童话世界;并通过教师对《爱丽丝漫游仙境》背景知识的介绍,既激活了学生大脑里的图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了解整个故事及认识本课在故事中的地位。

2.引导学生借本课的标题和插图对故事内容进行预测。

Who jumped down the rabbit hole?

When/Why did they jump down the rabbit hole?

Where is the rabbit hole?

What happened in the rabbit hole?

课本标题和插图的预测能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同时让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文本结构要素。

(二)阅读中阶段活动

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教学。本文选自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 ・ 斯威夫特小说中的“小人国”。

阅读中,教师根据文章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先把每一部分的文本分别输入到幻灯片中,学生读到哪一部分给学生展示哪一部分。为了保证学生预测的真实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让学生合上书只抬头看幻灯片。

学生在阅读每一部分之前,教师都会提问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预测问答,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幻灯片上的段落,读完后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问答,帮助学生证实,修改或否定之前的预言,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理由。接着预测下一段的故事情节发展,然后阅读,再与教师问答进行信息的核对,判断,得出结论。按照这样的方式处理完整个故事,直到读完四个部分。随着阅读内容的深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预测准确性越来越强,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发掘故事中的线索,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求知欲望和分析判断能力也得到增强。

下面以故事的第二部分(文章第三小自然段)为例具体讲解教授过程。

读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Who did Gulliver see?学生预测问答后,将第二部分展示给学生阅读,然后再次追问学生几个问题:

How big was the small man?

When Gulliver saw such a small man, what did he say?

这三个问题既包含对预测的检验,又可以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三)阅读后阶段活动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学生对故事内容熟悉之后,指导学生进行美文诵读,在感受中理解,在理解中感受。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读后活动教学:

1.让学生思考Which sentence do you think is beautiful? 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诵读这些优美的句子。让学生感受“Down,down,down.”的语言音律之美;体会“How amazing!”中amazing的用词精确之美;欣赏“There were doors...,but ... locked. Alice saw a small key...,but ... the doors. Alice tried to go through...,but... too big.”的句式多变之美。

通过寻找学生喜欢的优美短句、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明白了童话故事的语言特征,更从中体验到主人公探险之旅的奇妙之处。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主要人物进行评价。学生思考回答 What do you think to Alice? And why? 教师借此来拓展升华完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3.鼓励学生续讲故事,让学生就If you are the writer,what will happen to Alice then?展开想象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原著的兴趣。

4.欣赏完文学作品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作品片段的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经典句段内涵的感悟能力。

文学作品是以文字形式表现的最重要艺术形态。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有益性、教育意义和阅读价值。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来体现它的价值?DRTA教学法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对学生合作态度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都有帮助,能够解决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实践证明,DRTA教学法是一种相对较开放的教学方式,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完全适应,教师往往也掌握不好节奏感和难易程度,需要反复实践才能使教师和学生都适应。

参考文献:

[1]洪梅.DRTA教学法在牛津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9(07).

[2]陈晓慧.怎样将DRTA阅读教学法应用于英语教学[J].华章,2008(09).

[3]陶洁.DRTA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3(04).

[4]郭金秀.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鉴赏[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11).

上一篇:简析初中化学隐性分层教学“水的组成” 下一篇:做一名幸福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