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遗产谁话事

时间:2022-03-03 11:58:03

数字遗产谁话事

乱世有危险,出门要当心。如果有一天突然遭遇不幸,现实中的财产按照法律进行处理和继承,而那些虚拟的遗产怎么办? 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推出寻人服务的Google,同样也推出针对数字遗产继承的服务。

4月12日有报道称,Google推出了名为“Inactive Account Manger”的管理服务,Google 这么描述它:“当您停止使用账户时,系统应如何处理您的照片、电子邮件和文档?Google 赋予您对自己账户的控制权。”

也就是说,用户可以提前为自己的数字遗产“立遗嘱”。用户先设置限制期限(Google 提供了 3、6、9 和 12 个月设置期限),期限到时,用户会收到邮件或短信提醒。如果不加理睬,过了一个月,这个账户将自动地按照用户的设置,或分享数据给指定好友,或按照用户要求,被彻底删除。

另一家科技公司雅虎明确规定:“在收到死亡证明的情况下,您的账户可能被终止,所有内容将被永久删除。”迄今最为著名的数字遗产案件就与雅虎相关。一名美国士兵的家人希望得到自己阵亡儿子的电子信箱密码,以整理他的信件。但雅虎公司一直拒不提供密码,直到法院判决后才同意提供。

目前,美国和加拿大的法律并不把数字遗产当做实物财产那样对待,1986年美国通过法律禁止消费电子通信公司在未经得用户授权或者非政令情况下公开用户内容。这个规定后来被广泛运用到互联网公司的条款中。

针对已逝用户的资料,Facebook也显得比较“狠心”,表示虽然理解一个家庭失去亲人的心情,但必须遵守法律,不能随意将用户数字资料交给其家人。

唯一的余地便是用户生前的决定。雅虎表示,如果用户在其遗嘱中同意提供其账户信息,其家属可以获得授权。而Facebook 也于 2009 年允许用户家属决定删除账户还是“纪念”账户。若选择纪念账户,已逝用户的账号的资料得以保存,朋友可以留言,浏览其照片,然而家人仍无法登录这个账号以及修改内容。

除了用户提供的数字内容,另一类数字遗产则是用户所购买的数字产品。据西班牙《世界报》报道,调查显示,英国人的数字资产――包括音乐、电影、应用程序和报刊杂志在线订购等――的价值已经高达 36亿美元。已有十分之一的英国人在遗嘱中说明自己数字账户的密码以便家人在他离世后能够获取这些数字资产。

那么,你的孩子可以继承你在Kindle买的书籍或是iTunes上购买的音乐吗?答案是:不可以,因为你不是这本书或者这些音乐的所有者,用户购买的仅仅是使用许可。在苹果的用户使用条款中,就有这么一条不可转让协议:用户不可以在不属于自己的苹果设备上使用授权的应用。用户可以把自己的账户借给别人使用,但无法在不告知别人密码的情况下,让对方使用账户中的数字内容。

以此类推,QQ 账号也不属于可继承范围,尽管那个靓号可能是你花10元钱买来的。而这种类型的数字遗产由于涉及商业利益,想继承,就更难了。

上一篇:浅谈创新小学数学作业批改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