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精心,处处实效

时间:2022-03-03 09:03:35

在教学资源中,教材资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品德课堂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充分利用教材,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取舍,还要积极开发并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使教材真正成为教与学的范例,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那么怎么选择课程资源呢?现结合邱宽老师执教的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力量大》一课作以阐述。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造性地灵活呈现

要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师就要立足教材,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但是,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材已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班的学生实际,对不合适的内容加以变更,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或者接近本地学生实际的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集体力量大》课文由“故事屋、聪明谷、故事屋、活动角”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小蚂蚁召集兄弟姐妹搬大蛋糕的故事和“聪明谷”部分的四条经典谚语揭示“集体力量大”;第二部分,通过借用小动物们拖一大篮水果的故事来阐明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才会力大无比的道理;第三部分,通过“提珠子”活动,使学生懂得只有学会有效的合作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的道理。教材内容的呈现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所蕴含的教学点清晰明确,较好地凸显了本课的教学关键词――学会合作。

教材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安排了“故事屋”,试图用童话故事告诉学生集体的力量大。但是,这两个故事学生都比较熟悉,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过于简单。邱宽老师在处理这一部分教材的时候,把蚂蚁搬蛋糕的故事换成了现场小活动――“纸托字典”,让学生自己尝试用一张纸,托起一本字典,学生反复尝试后都不能成功。这时邱老师向学生抛出问题:“一张纸的力量很小,你有其他办法吗?”学生马上想到把全班所有的纸都集中在一起,字典托起来了。用这个活动替代故事,两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通过活动得到的感受肯定要比听故事更加深刻,教学会更加有效。

二、合理运用拓展资源,全方位的情感补充

1.课前补充――情感体验的导火线

与其他学科相比,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更紧密。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寻觅情感体验的素材,让课堂中的他们的情感自始至终会处于高涨的状态,那么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无拘无束的,是有效的。

邱宽老师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他在课前安排了两项任务:课前收集表示集体力量大的成语、谚语;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体现“集体力量大”的事,用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这两项课前的活动,初步认识到“集体力量大”的道理,在课中交流的时候学生因为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集体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所以就有话可说了。而邱老师又很有意识地将收集的这些资料进行汇报,并艺术化地将学生收集到的谚语、故事等编成一本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课中诱导――情感体验的催化剂

如果说课前调查为课堂教学内容渲染了情感气氛,点燃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导火线,那么课中学生遇到难点、疑点,经过老师的诱导则加速了这一导火线的燃烧,成为情感体验的催化剂,会使整个课堂活起来。

邱宽老师在教学小动物们拖一大篮水果的故事来阐明“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后,转入“只有团结一致,才会力大无比的道理”的教学,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一环节中,如果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源,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邱老师就是播放了《海底总动员》中“小丑鱼尼莫脱险记”这一学生非常熟悉又喜爱的动画片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的。

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播放视频――鱼群脱险)

师:鱼群为什么能脱险?

生1:因为指挥得好。

生2:因为它们团结起来了。

生3:因为它们的劲往一处使了。

……

师:在刚才的这段视频中,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动?

生:一起往下游。

师小结:这就是齐心的力量,(板书:齐心)正是因为齐心,才创造了鱼群脱险的奇迹。

当学生看到画面中尼莫带领着所有的鱼群,一起大喊:“一起往下游!一起往下游!”最终靠着大家的齐心合力冲破渔网,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人多只有一条心才能体现出集体的力量大。这样的资源补充,在学生对原有教材理解的基础上,又呈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学生在学习这些拓展的教学资源时,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让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

邱宽老师执教的《集体力量大》因为合理地运用、补充了教学资源,所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他的结课也给听课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身处一个班集体,就像被拧成一股的绳子一样,一小根很容易拉断,但把它们拧成一股,环环相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我们的品德课不也是如此吗?只有将学生、教材、活动等一切与课堂相关的资源进行精心选择,好好设计,巧妙利用,才能形成有效的品德课。

(作者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参与... 下一篇:“共情”润心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