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患纠纷的产生及调处方法

时间:2022-03-02 12:22:51

浅谈医患纠纷的产生及调处方法

[摘 要] 医患纠纷产生的基本原因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同相对滞后的医疗体制及相对偏低的医疗服务素质之间的矛盾,调解工作要坚持原则,按照矛盾的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冷静稳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渠道,人性化处置。

关键词:医患纠纷 原因 分类 调处方法

中图分类号: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173-02

医患纠纷是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其近亲属)之间产生的医疗过错、侵权与赔偿纠纷。目前,医患纠纷在医疗服务中不断发生,正如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会议上坦承的那样――医患紧张,在这种医患紧张的形势下,医疗单位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活动中一旦发生医疗不安全的事件,就会引发医患纠纷,甚至演变为医患冲突。

1 医患纠纷产生的基本原因

医患纠纷实际上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同相对滞后的医疗体制及相对偏低的医疗服务质素之间的矛盾。如果医患纠纷调处得当,则矛盾可以得到消减或化解;如果调处不当,则矛盾可能升级,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现阶段的医疗体制方面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还处于改革阶段,社会定位存在偏差。

1.1.1 当今我国的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但是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医院就像企业那样经营,出现商业化。而在法律适用上,应主张各医疗机构否定医患关系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注重社会效益。

1.1.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已出现众多私立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的自我定位及社会定位是:以谋求经济利益为经营目标的营利性机构。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并存,使得我国的医疗系统里形成了两种经济体制共存、竞争的局面,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公立医院竞争压力增大,出于自身建设的需要,不得不加大对经济效益的关注。

1.1.3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形成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相对后,普通百姓“看病难,吃药贵”仍然是现实。

1.2 医疗单位方面

1.2.1 没有建立和健全严格的自律制度,在落实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以自律为内容,制定相关的方案及制度,进行贯彻落实。如制定医院防范医疗事故的方案、医院处理事故的方案以及临床新技术准入规定等。

1.2.2 在医疗活动中,医务工作人员没有认真贯彻、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的人身损害。

1.2.3 医疗单位为了经济的支出和自身建设的需要,在救死扶伤的同时很大程度地考虑医疗活动的经济效益问题。过分执行“先掏钱后看病”的一般诊疗程序,使患者失去及时有效的救治,这是整个医疗系统都存在的普遍现象。

1.2.4 受社会的影响,利益的驱动,个别医务人员存在着不正之风,吃“病号”,收红包、拿回扣等不良现象不断发生,这也是医患纠纷的诱发因素。

1.3 患者及其亲属方面

1.3.1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文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对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现代医疗科学,一些病人及其亲属还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对病人患病缺乏理性认识,对医疗的结果不能正确理解和接受。

1.3.2 对医务人员的期望或要求过高,对一些高风险性或不可抗的技术性失误,不能理解或谅解。要求患者的诊疗结果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一旦病情恶化或不治身亡,便失去理智,横加指责,甚至大打出手。

1.3.3 患者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也是直接影响患者及其亲属情绪的主要原因。个别患者一旦经济不足,对医疗单位的一些收费项目不满或对欠费治疗过程一时得不到满足,就产生激动情绪和怨气,引发矛盾纠纷。

2 医患矛盾纠纷的基本分类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或司法解释来解决医患矛盾纠纷。根据现行的规范性文件,如行政法规、高院批复或公报等。在调处医患矛盾纠纷的工作中,常见的有如下三种类型:

2.1 医疗事故纠纷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工作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经法定部门鉴定认为构成医疗事故而产生的纠纷。

2.2 医疗侵权纠纷

医疗侵权纠纷包括非医疗事故侵害和故意行为造成的损害。如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审理医疗民事案件的通知规定》的“因医疗事故意外的其他医疗行为引起的医疗纠纷”。

2.3 医疗服务合同纠纷

医疗双方围绕医疗侵权损害以外的给付或返还医疗费用,以及非生命健康就值范围并通过选择、约定方式实施的医疗行为等其他方面产生的纠纷。

3 医患纠纷的调处方法

3.1当医患双方一旦发生医患矛盾、纠纷或演变为医患冲突,调处这些事情的质控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确立人性化工作原则,及时柔性化介入,以关怀言行使处于弱势地位的患方感到慰藉,愿意和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心理沟通。切不可动粗或动用警力,激化矛盾。

3.2在患方向医方“讨说法”情绪和行为有明显的偏激性和对抗性时,调解工作宜慢不宜急,以时间来缓冲患方强烈的对抗心理,耐心倾听患方的诉说和诉求,以宽慰钳制激动,稳控事态。

3.3在事态达成平稳的基础上,立即启用相关的调解力量,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劝解。如请患方信任的专家名医同患者分析病情、讲解病情,帮助患方了解医疗活动程序和规范,增强医患纠纷理性解决程度。又或请律师向患方告知维权方式和渠道,劝说、引导患方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充分发挥调解作用,引导患方用理智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把医患双方拉到协调谈判桌上。

3.4医患纠纷的主体一般表现为抱成一团的家属式群体。在调解疏导过程中,应找准其中威望高、辈分长或“说了算”的关键人物,把握调解的关键点,集中做好思想工作,把调解工作推向明朗化。属医疗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补偿问题既要按原则办事,又要因人因事而异,依法赔偿。

3.5调解工作要坚持原则,按照矛盾的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冷静稳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渠道,人性化处置。对别有用心、蛊惑煽动、组织策划非法活动和严重扰乱正常医疗秩序及侵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等行为的,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启动刚性措施,依法严肃处理。

上一篇:护士心理与护理质量的探讨 下一篇:基层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存在问题及改进...